第四百二十五章開海(感謝智瞳萬賞)-《詩與刀》
第(2/3)頁
中國自古,其實只追求一個詞,那就是“國泰民安”,這是中國歷朝歷代最大的政治正確,一旦違背了這個政治正確,其中后果,不言而喻。
徐杰這份開海的奏折,似乎就在挑戰這個政治正確,
相公們匆匆忙忙從各處衙門趕來,看著徐杰這份開海的奏折,皆是面面相覷。
面面相覷的相公們,連商議都還沒有開始,就又匆匆帶著奏折往徐杰府中而去,甚至連夏文都一起出了宮。
可見這件事情對他們來說有多大的沖擊。
始作俑者徐杰,正在家中慢慢完善著手中的那份地圖,身邊還有三個皇子,時不時發問。
徐杰也事無巨細地回答,自從鐵球與石球的問題之后,徐杰還親自動手在三個皇子面前做過一次更加嚴謹的試驗,這三個皇子都開始慢慢相信了徐杰的一些話語,雖然不至于深信不疑,卻也當真開始各種好奇。
地圖是世界地圖,大致成型了,卻依舊粗略無比,徐杰甚至都記不起愛爾蘭與威爾士哪個在東哪個在西,但也不妨礙徐杰完成這份世界地圖。
徐狗兒一臉驚慌匆匆而入,口中結巴說道:“少……少爺,皇帝陛下來了,皇帝陛下來了。”
徐杰抬頭,問道:“在哪呢?”
“在門口等著。”徐狗兒答道。
“那還不快把人請進來?”徐杰有些生氣,哪里有讓皇帝在家門口等候的道理?
徐狗兒也是冤枉,他自然不敢把皇帝擋在門外,是那皇帝夏文自己要在門外等候通稟。徐狗兒又連忙奔出去請。
徐杰也顧不得三個小皇子,俯身一把抱起自己完成的這些地圖,便往大廳而去。
謝昉,吳仲書,劉汜,梁伯庸,跟著夏文直入正廳,站成一圈,無一人落座。
徐杰走了進來,先是見禮,然后把地圖一張張往地上鋪去。
謝昉卻先開口問:“太師,你所言海禁之事,我等心中皆是震驚無比,不知從何商議,特來府中解惑。”
徐杰一邊點頭,一邊鋪著地圖,口中答道:“陛下與諸位相公是怕生亂事不可收拾?”
謝昉點頭:“這是自然,首要之事,便是民脫律法,不可管束,必然盜匪橫生。”
這里面有一個道理,出海本就是提頭賣命,天有不測風云。若是真有那些膽大匪類,只要稍稍聚出幾十人,劫掠沿海居民,豈不比航行幾千里貿易來得快?
這世間,哪里還有比中華之地更富庶的地方?哪里還有比搶劫自己人來錢更快的辦法?一旦海禁開了,也就預示著就算拿著錢在海外島嶼生活,一輩子不回內地,也可以通過開海的政策輕易獲得與內地一樣的生活物資,獲得與內地一樣的生活品質。
不開海禁,也有這個原因。那就是那些想在海外島嶼為匪的人,就算搶到錢,也難以花出去,生活品質有錢也無法保障,等于白搶。開了海,島嶼上的錢就變得有意義了,隨時隨地都能買到內陸所有的物資,過著逍遙的生活。
這個區別看似不大,其實很大。穿了綢緞的人,穿不下麻布。用了陶瓷的人,用不了竹碗。坐上了馬車,就不愿意走路。用了舒適家具,就不遠坐石頭墩子,踩了大理石板的房間,就難以接受泥濘土地面。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是品質。
沒有幾個人愿意搶了百萬家財,卻還活得像個深山野林里的人。
但是海禁一開,這個區別,幾乎就沒有了,只要有錢,在海島上還是在內陸里,幾乎都是一回事,需要的東西,自然有人爭先恐后給你運來。
但是徐杰提出開海,自然不是一時頭昏,只聽徐杰說道:“謝先生不必過于擔憂,開海生亂,這是必然的。但是如何控制這個亂,使之走向正軌,我也有一些對策。首要對策便是朝廷要竭盡全力投入其中,朝廷要大力打造水師,把附近海上之陸地都占住,開州府管轄,如此就能把律法推出去,控制近處亂民滋生,如此可保沿海安寧。
海外之地,并非都是荒蠻無用之地,反而大多都是肥沃之地,我大華如今人口已過萬萬,土地出產難以再有大的增長,這些海外之地,正可減小許多壓力。如呂宋一島,便有幾十州府的廣闊地盤,種植水稻再合適不過,而且氣候穩定,一年幾熟,若是盡開發之,再養幾千萬人不在話下,朝廷便再也不用去煩憂度支上的問題,大災小禍,皆有余糧應對。”
謝昉聞言,似有不信,開口問了一語:“不知這呂宋在何處?”
徐杰走了幾步,點了一下地圖:“此處。”
夏文與眾人皆俯身去看,夏文已然開口:“此處當真有太師說的這么大?”
徐杰點頭:“呂宋這一帶,可不止這么大,群島無數,面積巨大,皆是種稻之地,若是真把這一帶全部占得,多少萬人都能養活。”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