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9 不征之地-《回到明朝當(dāng)海盜》
第(1/3)頁
兩年的交往中,這兩位徽州人逐漸找到了共同語言。
汪直在大明眼里是海寇,在東海卻被稱為船主,雖兵力雄厚,行的卻是買賣之事,始終極力避免與大明軍隊?wèi)?zhàn)斗,曾經(jīng)占舟山也僅僅是為了行商方便。由此可見,他從不想與大明為敵。
送回毛海峰與家書后,雙方聯(lián)系愈發(fā)緊密,談到招撫之事也十分順利,只是汪直要求招撫的兩個條件,實非胡宗憲能力所及。
其一,封官進(jìn)爵,這條胡宗憲努努力尚有可為,汪直畢竟也是大明出去的人,能想到最好的人生歸宿也就是這樣了。
可汪直偏偏又不滿足于此,加上了第二條――開海通商。
汪直手下數(shù)萬眾,不可能每個人都封官進(jìn)爵。縱橫多年,他在海外也是有臉面的,唯有開海通商方可安置諸多部下。至于書信之中,汪直陳述利害,力證開海通商只為國富民強(qiáng)云云,胡宗憲卻是不在意的,只以為這是汪直為自己說辭進(jìn)行的包裝。
胡宗憲想得清楚,開海通商之難有二。
其一,太祖祖訓(xùn)在此,永不征倭,片板不得入海。近三百年間,唯有永樂大帝命鄭和出使南洋,即便是這段時間,除鄭和艦隊外,百姓商人依舊不得出海。永樂大帝已是文韜武略之全才,魄力尤甚,他尚且如此,何況世宗嘉靖。
其二,嘉靖喜靜,天下波瀾不驚他方可安心修道,開海禁必將帶來無盡的麻煩,他不可能支持。如今胡宗憲的地位岌岌可危,再鬧這一出,多扣幾個帽子過來他怕是扛不住。
可眼前已陷入僵局,不拿出一些實質(zhì)性的功績出來,幾個月內(nèi)胡宗憲便會被劾成篩子。
不能按部就班緩緩?fù)七M(jìn)了,要出奇招。
總督府后舍書房中,紙墨筆硯就位,胡宗憲親自研磨,研的很慢,猶豫不決。
徐文長靜坐于桌前:“汪直狡詐,必下猛藥。”
“文長說的是,只怕這藥太猛了。”
“不猛得連自己都毒下,怎么誘得到汪直?”
“我懂,只是再想想。”胡宗憲不禁用更慢的速度研磨,“文長……你我已共事兩年有余,如若有一天……只求你原原本本記下我的所作所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