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六百四十四章,稀世《道德經》-《舊書大亨》


    第(1/3)頁

    鼻翼微微聳動,吸著那沁人心脾的書香,林逸習慣性地揩了揩鼻子,然后順著那一縷書香,沿著書架找去。很快,林逸就在書架下方的一個破舊的紙箱里面發現了一卷古舊的錦帛。

    那錦帛年代久遠,散發著濃郁的古樸氣息,使得林逸忍不住大呼幾口氣,差點被這卷東西散發的靈氣給嗆住。

    實際上,這錦帛是堆在這紙箱子中的舊書中,看模樣都是一些殘破不全的東西。應該是伊藤先生故意收起來,打算處理掉的。

    林逸輕輕地將那卷錦帛拿起來,破,實在是太破了。

    看樣子大有快要粉碎的樣子,如果是紙質書籍,估計早就粉碎成渣了,幸好這是錦帛書寫而成??瓷厦孀舟E,非常俊逸飄逸的毛筆字,看內容,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竟然是大名鼎鼎的《道德經》!

    中華文化中,與儒家思想并行互補的是道家。道家的始祖是老子,其圣經叫《老子》,也叫《道德經》。據說老子姓李名耳,老子是尊稱,老先生的意思;亦說他姓老名聃,尊稱為子。還說他當過周朝的國家圖書館長,很有學問;孔子都曾特地登門求教過。現在我們能讀到的《老子》,全篇總共只有五千來字,但其影響之大,超乎尋常想象。有人統計說,世上被譯成多種不同文字的作品中,基督教《圣經》的語種最多,排第一;排在第二位的,便是《道德經》。此說的準確性如何,不得而知;另有一件十分準確的統計是:在古代中國,曾有三位皇帝署名出版過《御注道德經》,他們是: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順治。這一架勢,也算夠可以的了。

    可是,嚴格說來,關于老子其人其書,現在的知識,實在并不十分可靠。而且不僅現在,當年司馬遷寫《史記》給老子立傳的時候,就已經不那么可靠了。在短短五百字的老子傳里,司馬遷搬出來過三個名字,難以斷定誰是正身:一個叫老子,與孔子有往還,“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一個叫老萊子,“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還有一位叫太史儋,曾于孔子死后129年見秦獻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蓋老子百六十馀歲,或言二百馀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司馬遷弄不清楚的問題,近代一些學者相信能夠弄清楚;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之間,他們紛紛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說,傳世的《老子》五千言,不是問答體的語錄,而是專門著述,故應出在《論語》《孟子》以後;因為起先尚無私人著書的習慣。有人從《老子》書中的某些用語,比如“王侯”“王公”“萬乘之君”等,證明它不像春秋人的手筆,只能晚出。由此出發,很自然便轉向了對老子其人的懷疑。有人否定老子長於孔子,否定孔子問禮于老聃,認為那是道家為了抑儒制造出來的謠言。多數人則傾向于認為,應該把老子其人與《老子》其書分開:《老子》一書完成的時代雖晚;老子其人卻生活在前,因為儒家書里也有孔子問禮的故事。至于《老子》成書晚到什么時候,則有說戰國初、有說戰國中、有說戰國末的,更有說是秦漢之際乃至漢文帝時的,參差錯落,莫衷一是。

    林逸喜歡讀書看書,收藏書。因此對這《道德經》也有涉獵。

    在林逸的收藏中,最珍貴的是一本清代順治時期的《御注道德經》,在道家學說中,像這樣的清代版本已經屬于珍惜版本了,很多人花錢也買不到。

    因為《道德經》太出名,因此什么版本的都有,什么樣式的都有??瘫?,印本,還有寫在竹簡上,寫在金屬器皿上,寫在錦帛上,寫在金箔上……有的甚至寫在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比如說人皮上。

    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

    話說在明末時期,李自成三次攻打洛陽,福王朱常洵號召敢死隊抵抗,宣布凡是殺賊一人就獎勵白銀百兩,以至于應者如云,給李闖造成了莫大的損失。

    可是福王也不是有金山銀山,為了籌集軍餉,他就把自己珍藏的一部特殊制本的《道德經》賣給了洛陽城的大財主,募得十幾萬銀兩……而這個特殊制本的《道德經》就是有史記載唯一的一部寫在人皮上面的道家經典。

    據說那人皮乃是一位得道高人臨死之前親自請名家刻寫上去,以便“雖身死,道家經典流傳萬世”。正因為如此,這部人皮《道德經》珍貴無比。

    可惜,洛陽城最終還是被闖賊攻陷,福王朱常洵最終身首異處,有人說他被闖王熬成了“福祿湯”給眾部下分吃了,以便解心頭只恨。也有的說他逃入道觀被活捉,最后當眾斬首??傊赖貌荒茉偎?。而高價收購他那《道德經》的大財主也沒有逃脫被闖賊活捉的命運,家財萬貫也被抄個底朝天。只是可惜那些闖賊大多數都是粗人,只認得金銀財寶珍珠瑪瑙,對于那些古籍珍本根本就沒興趣,以至于連帶那人皮《道德經》也一塊兒被一把火燒掉。直到闖營高官牛金星知曉此事,懊惱至極,認為這乃暴殄天物……

    林逸因為經常看書,因此知道這個極其隱晦的珍本故事。

    不過眼前這卷《道德經》也是怪異之極,首先屬于“帛書”一類。

    而林逸清楚地知道用“帛書”記載《道德經》最早的應該是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第三號漢墓出土的兩卷《老子》。

    此帛書分別用帶有隸書筆法的小篆和隸書抄成,被命名為“帛書老子甲本”和“帛書老子乙本”。帛書本是七八十年代所能見到的最早《老子》版本,和傳世通行本的最大不同是,它沒有分章,而通行本分為81章。

    帛書老子的出土,推翻了《老子》成書秦后的假設。因為它那“德”編在前“道”編在后的順序,正是《韓非子》解老、喻老所本的順序;足見這種版本在韓非時代已經存在了。此外,在個別字句上,帛書本和通行本也偶見不同、互有高下,那是古籍流行中常有的現象,不足為怪。至于“德”編在前還是“道”編在前的問題,帛書出土的時候,曾被看成是頭等大事,說是“德”編在前乃法家的傳本,“道”編在前為道家的秘籍,以印證儒法斗爭的意義等等,現在看來全是瞎掰。

    帛書老子出土后整整二十年,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了竹簡老子。這是迄今可見的最早的《道德經》。總字數與帛書本或通行本相比,約占三分之一上下,說明它們都還不是足本。雖然如此,雖然它們加在一起也構不成為足本,但是它們的存在,已足以說明,《老子》之成書或初步成書,至晚也是戰國中期的事,較之《孟子》《莊子》,都要年長得多。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