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四更!!!求打賞月票推薦票!) 他要的就是百家自己放棄,也省的他再費口舌。 于是這非出自儒法之家的名士,到了最后,分成兩派。 一派支持李斯。 一方面是因為李斯確實才學極豐,前面五場論道,李斯以一人之力力戰百家,讓他們心服口服,佩服其才。 而另一方面則因為秦國素來都是法家的天下,所以選擇法家只是順勢而為之。 但是出乎李斯意料的是,這些人無一例外都選擇了齊法家。 齊法家主張寬宥刑法,加以教化。 這讓一貫以主張嚴刑峻法的秦法家代表李斯很為尷尬。 李斯萬萬沒想到,他說了這么多,結果最后是便宜了齊法家,而秦法家竟然為諸子如此厭惡。 而且皇帝陛下最近也表現的心性有所轉變。 皇帝陛下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為了他的天下做考慮。 這意味著,皇帝陛下未必不會選擇齊法家。 于是這論道還沒結束,李斯就開始發起慌來,腦袋也開始發脹。 而另一派,自然是支持儒家的。 秦國統一之初,變法大潮天下皆聞,秦國朝堂上可是明確提出了仁義二字的。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這就要歸功于淳于越。 淳于越發覺出李斯的意思,他是要摒棄諸子,獨留法家;于是淳于越和諸儒生相商議,提出雜糅之術,吸納融合百家為一體,廢棄不合時宜之術。 這是一個折中之道。 雖然和李斯的聽起來略為相似。 但是諸子名士都看得出,淳于越的提議,明顯給他們諸子學說還給了留存的余地。 而李斯的意思,顯然是要獨尊法家。 淳于越明言,儒家之中可以吸納法家;但是反觀法家李斯,他卻明言儒法不可兼容,顯然是要排斥儒家。 這自然顯得淳于越氣量之大,反而使得最后諸子名士最后更多人倒向了淳于越。 ———— 每場論道完畢,李斯都會差人立刻將記錄送入宮中,給嬴政過目。 嬴政看到第一次的記錄,先是皺眉。 “蒯通——” 扶蘇聽到這個名字,卻猛地抬頭。 蒯通,那可是一位謀士。 當年正是他輔佐韓王攻打齊國的。 這樣的人,應該讓秦國據為己有。 嬴政的目光落到抬頭的扶蘇身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