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我也是道聽途說的。” 衛通聽了,卻有些不滿意。 “你可曾聽過陛下的歸心歌?” 陳涉搖搖頭。 “你即將要被赦免了,日后去找個士人問問吧。” 說完這話,衛通便轉身帶著郡守和諸將走了。 在離開的路上,邯鄲郡郡守捋著胡須問道: “衛君似乎對那個叫陳涉的人很感興趣?” “這個人,若是放了他,他必定日后大有作為。” “一個刑徒出身的人,能有什么作為呢?” “一個有了食物只想自己吃的人,不過是庸人罷了。但是一個想著為大家求食的人,卻會因此得到眾人的擁護。” “可是他不過是一個刑徒罷了,就算日后有了新籍,又能掀起什么大浪呢?” 衛通擺擺手。 “話可不能這么說。我等都是庶民的出生,因著軍功才有了如今的地位。這庶民說到底和王侯其實差不多,不過是環境的差異讓他們長期接觸不到書籍,不能做出理性的思考。有些人生不逢時,一輩子都只能在一個地方打轉,到最后一無所得。” 這番話,卻是說到這些駐守邯鄲的將領們的心坎里。 邯鄲郡守對曰: “人,還是當自己為自己努力。或許環境不同,但是若自己不愿意改變,那么就只能一輩子在原地打轉。” “當是如此,當是如此~” “當今陛下,是我心中非常傾慕的人。自從堯舜之后,天下再也沒有過圣明之君,只有當今陛下,肯為了天下吏民百姓的生計作想。皇帝陛下即位不久后,就在國中降低賦稅,讓函谷關外的天下百姓可以擁有和關內的百姓一樣低的賦稅,此舉引得天下百姓對皇帝陛下多有稱頌。” “不僅如此,陛下還帶頭在宮中削減開支。陛下不僅僅赦免了修建陵墓的刑徒,更赦免了宮中的女婢,約有萬人之眾,更允許她們與刑徒成婚。” “這些事情,才是真正于民有利的。如今是真的天下太平了,吏民百姓的好日子要來了。” “我衛通非常贊同皇帝陛下改革新政。皇帝陛下必將功載千秋。” 邯鄲郡郡守聽了,也道: “是啊,自堯舜之后,確實很少出現圣明的君王了。但是這貿然立儒,真的可以嗎?” “什么儒道法家,依我看,對百姓有利才是關鍵。如果儒道真的能讓六國民眾平息對秦國的怨恨,那么儒道自然是值得立的。” “衛君遠見,倒是讓我等茅塞頓開。我們這些人,都是昔日先帝非常信任的臣子,所以先帝才將邯鄲郡這舊趙腹地交給我等看管。只是邯鄲郡畢竟是在關外,距離咸陽少說也有兩日的路程,我等只能風聞咸陽的一些消息,不能和朝中的諸臣共同議論,也聽不到這其中的因由。我等倒是要感謝衛君,為我等說明其中的因由。” 這樣顯而易見的事情,還用得著說明嗎? 皇帝陛下下達的政策,目的就是為了民眾。 這些人說這些話,無非是為了恭維我罷了。 衛通道: “明日陛下就要到邯鄲城了,陛下親臨邯鄲,就是為了見二位,可見二位在陛下心目中的地位。衛通我不過是個陛下剛剛提拔起來的左庶長罷了。能在二位閑敘我對陛下的仰慕之情,那可謂是我的運氣呢。” 邯鄲駐將笑曰: “哪里哪里。像衛公這樣能討的陛下歡喜的人,能對我等進行教誨,這是我們二人的福氣呢。還請衛君在明日的時候,替我二人多多美言幾句。” “那是一定。” 駐將思忖了許久,想著還是將實話說出來吧。 “不過如今我等卻還有一件要事對衛公稟報。” “且說。” “這邯鄲郡,本就是趙國的國都。國中多是原來的趙國百姓。這趙國本就和我秦國乃至仇。而這邯鄲城里,更是多有不滿我秦人的趙人。他們雖然表面上對我等恭順有加,其貌鞅鞅,實則其心不服。這邯鄲城里,有個人叫做趙歇,他是趙國公族的族長。” “自趙王沒,這趙國人雖然沒了王,對這位趙國族長越發敬重。這趙歇手中擁有千之頃田,麾下更是擁有千人之眾的傭耕之徒,府中養了數百人的門客。我們的人探的消息,此人在私下里豢養死士,人數達千人之眾。不僅如此,這趙國半數的地方,都對這趙歇欣賞有加。” “我們懷疑,他有不軌的心思。先前皇帝陛下令楊大夫為刺史,前往齊地三郡鎮壓,追捕絞殺了許多田氏豪強地主,將他們的人頭懸掛在城門前,以警示眾人。但是這國中之地,尤其是這趙國,有著大量的流民,俠士,若非衛君奉命前來追捕流民,趙地如今未必可以這么安穩。” 【五大夫楊繆從】 7017k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