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募民為兵破界限-《江戶旅人》
第(2/3)頁
元和偃武之后,兵民的界限被完全的限定了下來。武士就是武士,能當兵的只有武士,而老百姓則一輩子都是老百姓,怎么辦都是老百姓。就算是受到幕府下賜“苗字佩刀”之權的人,也并非完全的武士,頂多算是一種榮譽罷了。
此前幕府募兵,武士已經汰爛,奧詰銃隊就是最好的體現,完全就是養老院,屁用沒有。所以傳習隊在成立之初,就沒有往武士群體本身去想。一開始招募的是武州八王子千人同心眾,披著武士外皮的老農民。
到后面,千人同心招募完了,便開始招募天領以內的各種苗字佩刀者,也就是豪農豪商家里的老二老三等。這些人沒有家業繼承,理論上也是社會的不安定分子之一,招進軍隊來,也屬于拉攏他們。
可是苗字佩刀者在日本的人口中,到底只是少數而已,舉國之下,百分之八十多的人口,都是農民。
在商船學校的招生中,忠右衛門實際上已經打破了界限,募集漁家和商人的子弟進入商船學校作為學員。因著名義上學成之后,都是去德川郵船通信株式會社里打工的,所以沒有人在意什么。
但忠右衛門想的是,這些人在平時以商船船員的身份存在。真要是打仗了,簡單編練一番,就能送上海軍戰艦當兵。一旦打起仗來,求兵若渴,幾乎不會有人跳出來反對,說什么不要這些平民兵,就得我們武士老爺去填炮眼兒。
這步暗棋到現在也沒有發出,不曾想卻有了眼前這個更好的機會。
咱們的想法很簡單的,阿爾考克說得好聽,是為幕府編練新軍六千人,實際上大家都懂,這六千人他都準備拉去印度當炮灰的。不然他憑啥那么好心,為幕府掏錢?難不成阿爾考克是愛幕府愛的深沉?
英日友誼萬萬年?
呵呵呵呵……
此番出兵印度,和當初勘察加一戰大不相同。勘察加一役,規模不大,打完也不能再遇上別的敵軍,勝利完事就能收工。
印度反英大起義那可是戰火綿延,打了好兩年,死了不知道多少人才鎮壓下去的。戰爭的烈度遠勝于勘察加一戰,傳習隊會死很多人,非戰斗減員也會很大。
全日本才幾個苗字佩刀者?夠做炮灰去為英國人填壕溝嗎?恐怕是遠遠不夠的吧。克里米亞戰爭,英軍死傷幾乎十萬人,而英軍總兵力才不過二十多萬,約等于有一半的減員。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