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教育體系須革新-《江戶旅人》
第(2/3)頁
在全國普及初等小學教育,不僅僅能夠提高國民素質,為社會發展提供大量的初級識字人力。還能夠解決超過四萬名武士的轉業安置問題。
大伙兒應該都能夠明白,一個文盲和一個上過五年或者六年小學的人,兩個人一道下流水線,上過小學的那個肯定上手更快,操作更加迅捷。
同樣的,招募炮灰步兵,大字不識一個的老農民,和上了小學的農家子弟相比,肯定是上過小學的更好。上過了學,就意味著能夠理解長官們更加豐富的命令,能夠了解各種軍規章程,學習更加復雜的槍械大炮操作。
不是后世里有說,招募來一幫農民兵,因為都是文盲,甚至不辨左右。為了讓他們分清左右,大棍毒打,分布鞋草鞋,來回教育,花了好幾個月才讓這群文盲兵合格。
同樣的情況,換成學生兵呢?不需要多廢話了吧。
至于前頭說的下廠打螺絲,操作機器,服從管理,學習近代工廠內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顯然也是讀過書的更好一些。
絕大部分的人讀書,基本上也就停留在小學層面了。各藩的藩校,在忠右衛門的計劃中,就可以改立為中學校。在中學,就可以相應的培養學生的才學智慧,為他們選擇自己將來的發展方向。
想去學軍事的,就去陸士海士。想去學技術的,就去神戶法國人辦得技術學校。想學醫學、外語、物理化學的,就去江戶大學。
一步一步的篩選人才,建立全國統一的人才學習和上升制度。真的有本事的,軍校畢業了能當軍官,大學畢業了能做文職,技校畢業了也能下廠做技術員。
如今日本的大環境,缺的就是人才,只要你有一技之長,有得是工作機會。幕府和諸藩派遣去歐洲留學的大學生,這會子都走上了各種重要崗位。
強如榎本武揚,已經帶著兵馬去印度作戰了。勝海舟把橫濱商船學校辦得紅紅火火,小栗忠順的長崎制鋼所也煉出了第一爐合格的鋼水。
他們在各行各業都發揮著自己的才智,為建設一個“嶄新”的幕府而努力著。
況且前頭也說了,建立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可以讓超過四萬名讀過書的武士,轉業成小學教師。讓他們去教教小孩子片假名什么的,完全足夠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