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記者本來也沒抱希望對方一定回答,所以還準備了其他幾個程度更低的問題。 這下,他來了精神。 這不就和那些專業人士說的不一樣么?有話題了:“能說說為什么嗎?” “很簡單,其實也不用從多專業的角度,單說這首歌能讓很多人有所感慨,它就不是蒼白的。” 韓升沒有回避,滿臉認真地道:“真正蒼白的歌曲,可能在我的概念里,至少有一點必須滿足,就是那種從耳邊聽過去之后,也就過去了,啥都沒用的那種。” “所以《消愁》也讓你有所感慨么?” “當然,而且事實上,我覺得說到你說歌詞蒼白,但實際上在歌詞里的東西如果大家覺得不夠飽滿,也是可以靠自己的經歷來彌補的。” 韓升開口。 面對記者的質疑,他也很明白對方的意思。 說白了,對方似乎是一直在這個采訪的過程中,希望韓升在里面說一些毛不意不太好的東西,或者就是關于《消愁》比較負面的東西。 這個事情,還真是蛋疼。 你要真說《消愁》沒毛病,那也不至于,韓升抬手也是能跟那些專業的樂評人一樣,指出來其中幾個不足的東西。 但這畢竟是個新人寫的,又是韓升自己現在一首發掘出來的。 讓他親自來否定毛不意? 那還是算了吧。 這可是直播,屏幕上一堆人都在觀看,畢竟這是韓升最近關于這件事情的第一個采訪,關注度可想而知。 想必采訪結束,各種東西也會立馬出現在各大自媒體和熱搜上。 所以他還幫著解釋道:“也就是有的歌曲表達的東西很飽滿,所以觀眾可以感受到作者自己的情緒和故事;但有些歌曲是填空題,在作者主題下,大家可以自由填進去,或許反倒更有感覺。” 記者:“...” 好家伙,這要是一般的采訪,他也就真不知道說什么了。 但這回,他卻有些壓不住自己的激動,咳了一聲才道:“但至少其中有一部分是填不上的吧?” 說著,不忘補充道: “因為《消愁》的這首歌,我們都比較承認的理解就是八杯敬人生。那以你現在的年紀,聽少年和青年還好,但中年和老年不覺得聽得空洞么?” “這個...” 韓升聞言,還是頓了下,準備想想再回答。 記者見他沒有想過這回事的樣子,立馬敏銳地抓住了機會。 這,便可以進入他真正的問題了。 記者便滿懷激動地笑了笑,道:“韓升老師,你也沒有這段經歷來填充吧,所以至少后半段是不是有點蒼白?而毛不意也沒有這段經歷,寫出來的東西,是否也就根本不合實際呢?” ...好家伙,在這等著他呢? 韓升是真明白過來了。 先是假裝說歌詞在表達上的問題,然后再話鋒一轉,直接轉到歌詞的本質上:你自己都說了,要用自己的經歷填充,那沒有的怎么辦? 怎么辦?涼拌。 韓升也沒有停太久,也不能思考太久,就道:“也不是不能啊。” 說著,就在記者疑惑的眼神里,開口道:“自己的經歷是經歷,別人的經歷也是,也是可以從別人的經歷里獲得一些感覺吧。” “就像我們組的廖峻濤,寫了一首《誰》就是根據朋友的故事來的。” 好家伙,果然有一套啊。 記者也燃起了斗志,并不肯放棄:“但他的那首歌里面表達的東西,也是肉眼可見的沒有那么豐富。要我說這首《誰》,可能還不如《消愁》來得更進一步。” “歸根到底同齡人的經歷都未必能相互體味,他們這個年紀沒有經歷過,又能體會到幾何?” 說著,他自己都忍不住為自己的邏輯而感慨。 完美閉環。 除非韓升不回答這個問題,否則他自己都不知道該怎么解。 韓升自己說可以借鑒經歷。 但普通觀眾肯定不是專業學音樂的,所以也很難理解很多同齡人的經歷,加上韓升自己倉促之下舉的例子也沒那么有說服力... 這波啊,這波是機不可失啊。 記者便開口,最后帶著些期待地,打出了所有的牌:“所以大家說他是少年李宗勝,我覺得李宗勝被大家認識的時候,就已經快三十了,他被人認識的時候就已經算不得少年。 《消愁》也是一樣,未到年齡的作品,始終還是差點味道的。最起碼,要經歷過大半的人生才能寫這種歌,反正我是這么覺得的。 韓升老師,你作為導師護著毛不意我能理解,但確實你說的那個借鑒別人故事的《誰》這個例子,很難說服我,估計也很難說服觀眾啊...” 說完,記者目不轉睛看著韓升: 只要一句就好,說毛不意這首歌沒那么好,那么他就可以... 然而他腦子里還沒轉完。 韓升就已經起身。 “...”不是吧?這就要走了! 記者一愣,本想說開直播的話,應該不至于,但沒想到... “所以解決方法是要例子是么?” 好吧,事情似乎也沒他想的那樣進行下去。韓升并沒有立刻走開,而是笑笑,道:“行啊,沒問題,你都說了,我作為導師得護著我的學員,我得證明我說的話確實可信啊。” 這記者覺得他贏了,實際上,韓升也有好多歌需要特定的場景拿出來,才最合適。 效果也最好。 所以他在滿屏的彈幕中,如大家期待地道: “那我就幫節目打波廣告吧,下一期,我會帶著回答你答案的新歌,在《明日之子》上表演!”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