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460章 登基-《從柯鎮惡開始逆天改命》


    第(1/3)頁

    在華夏的歷史上,三法司早在秦時便有了雛形。

    《商君書·定分》中說:“天子置三法官,殿中置一法官,御史置一法官及吏,丞相置一法官。”

    這便是“三法司”之稱的起源。

    漢代以廷尉、御史中丞和司隸校尉三個司法機關的會議,稱三法司。

    到了唐宋,大理寺、御史臺和刑部分別行使三司的權力。

    柯崇云先前擬定的四大權力機構其實也是從南宋此時的中樞架構中演化而來。

    其中大理寺和御史臺直接沿用的原本的稱呼,職能其實也是相仿。軍機處只不過是把南宋的樞密院改了個名字,行政院其實就是中書省。

    南宋朝自寧宗之后,因為皇帝軟弱,宰相兼任樞密使,使得相權無限擴大,已經有了威脅皇帝地位的趨勢。

    于是柯崇云便將樞密院和中書省改了名字,重新賦予兩院長官平級的權力。而把大理寺和御史臺提升到與兩院相同的地位,也是為了進一步分化相權。

    但事實上,這種分化也只不過是柯崇云馮蘅等人的一個設想,具體的架構還在琢磨之中。

    因為原本的大理寺和御史臺主官最高只有三品,連從二品的刑部主官都不如,自然無法與宰相相比,如今把大理寺和御史臺主官提升到正一品,才能形成對立,但是如此一來很多事務的處置流程就要有十分巨大的變動。

    如今華國雖然是新立,很多事情都可以權宜處置,但若不能盡快厘清權力流程,必然會遺患無窮。

    而此時柯鎮惡卻已經將后世公檢法那一套直接復制了過來。

    后世這一套審判執行監察的體系本來就是從兩千年華夏歷史的長河中演化而來,又吸收了國外一系列的經驗,經過華夏百年實踐檢驗的成熟體系,放到這個時代非但不違和,反而顯得越發有創造性。

    比如大理寺,原先的大理寺其實只是中央一級的審判機構,在地方上沒有下屬機構。

    而在柯鎮惡的方案中,在大理寺下直接增設了三級法院,分別對應省、州府、縣一級別的各類案件的審判功作,而在軍隊中還設置了專門的三級軍事法院。

    各級法院內部又劃分刑事、民事二庭,來審理轄區內的刑事和民事案件。

    負責審理的官員稱為法官,只有審判權,不涉及行政民政的其他權力。

    又比如御史臺,柯鎮惡把御史臺的權力一分為二,其一為議會,就是百姓代表的決策大會,其二便是專門監察司法執行的督察院。督察院所行使的就是原本的御史臺的監察職權,同時又增加了公訴權。

    這是如今還從未出現過的概念。

    單獨看并不覺得有什么,但結合刑部的下設機構來對比的話,就能很好理解。

    比起大理寺和御史臺,刑部的下屬機構直接多了一級。中央為刑部,省一級為刑廳、州府設局、縣設分局,鄉設亭

    刑部雖歸屬于行政院,但自刑廳以下,各級組織卻屬于文武混編的機構,負責后世的公共安全工作。

    基層捕快在司法領域只有預防、制止和偵查違法犯罪活動的權力,沒有審判和起訴的權力,關押犯人也有時間限制。

    簡單來說就是刑部負責抓,御史臺負責起訴,大理寺負責審判,審完了之后又交給刑部執行。

    整個過程,又有御史臺全程監督。

    體系比如今的大宋提刑官的制度更加先進完備。

    看到妻子驚訝的目光,柯鎮惡笑道:“我答應云兒幫他規范一下三司的職權,怎么樣,還不錯吧?”

    馮蘅看到他臉上頗為得意的神色,忍不住挑刺道:“你把職責劃分得這般細致,哪里有那么多官員給你用,還有這捕快,都是武夫,大字都不識得幾個,如何還要處理戶籍之事,那戶部該作什么?”

    戶部自然是負責錢糧,這道理馮蘅自然不會不懂,柯鎮惡只看妻子的表情,便知她為何如此,自然不會跟她說理,只道:“夫人說得對,幸虧咱們七俠派的武夫也識字,這還多虧你經營有方,眼下我所寫的這些,還要請你幫我指正不足。”

    馮蘅忍不住翻了個白眼,都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

    吃過午飯后,二人便又在房中整理律法條文,商議權力架構。

    到了伴晚,柯崇云過來問安,二人便將整理好的東西給他看。

    柯崇云也覺得不錯,便將其拿到朝堂上與重大臣商議。

    如今的臨時朝堂中,有來自明教的眾多武將和一些基層提拔上來的農政官員,有關中投靠的宋朝官員,還有原本金國治下的漢人官員和漢化的契丹官員,以及個別樹立為典型的女真貴族官員。

    在很多事情上,柯崇云雖然可以一言而決,但也要考慮到這些大臣的意見。

    事實上,如今柯崇云的統治并不穩固,山東河北等地都是紅襖軍一刀一槍打下來的,又已經按照明教的分田之策打擊了豪強給百姓分了田地,但河南山西關中南陽等地基本都是逼降,豪強士紳雖名義上投降,但私底下的小動作卻從不曾停過。

    就算柯崇云想要按照山東河北的政策在這些地方執行,手底下也沒有那么多的人手。

    畢竟明教和七俠派的底蘊還淺,不得不依靠前朝的官員。

    好在柯崇云如今牢牢掌控著軍隊,也就相當于牢牢掌握著話語權。

    眾大臣為了能夠在新朝占據一席之地,也都竭力發表自己的意見,證明自己的價值,當然其中也不乏一些投機分子,刻意諂媚新皇帝。

    接下來的幾日,柯鎮惡又陸續拿出兵役法、治安法、民法、土地法、計劃生育法等等他能夠想起的后世法律法規,一股腦交給兒子,讓他們自行討論決策。

    臘月二十七,百官第三次上書,勸柯崇云登基稱帝。

    三請三讓這一套乃是慣例,第一次勸進乃是剛剛打下開封城的時候,以明教和七俠派高層為主,第二次勸進乃是華山論劍前夕,以原金國投降過來的文武官員為主。

    這一次則是眾人一起勸進。

    其實只是一個形式而已,柯崇云這一次便順理成章的答應下來。

    登基之日定在正月初八,立春日,春回大地,萬象更新。

    這一日并沒有萬國來朝,但也算是熱鬧。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