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二百一十九章 遷都跟打安南,先進行哪一項?-《大明:朱元璋求我教他做皇帝》


    第(1/3)頁

    如今進入詹事府的人,很多都已經算是高齡了,在這等了方世玉最少半個時辰,還只能站著等,就算是生活水平比窮苦人家強一點,但年紀到了,身體素質也跟不上了,幸苦是自然的。

    “天雷王殿下宅心仁厚,我等敬服!”

    幾個大臣頓時感激涕零,這些人都是文臣,自然不如武將。

    方世玉也懶得廢話,直接開口問道:“六部的人都到齊了,有什么情況要匯報嗎?”

    方世玉哪里想到,朱標病倒了,老朱頭直接把這爛攤子丟到自己身上來了,想了一晚上也沒想明白,自己接手了這個爛攤子,能干點啥。

    話音落地,戶部尚書趙勉當即回到:“殿下,近些年來,大明倒也算得上是國富民安,風調雨順。盡管因為陛下將天下良田收歸皇莊,推廣攤丁入畝的新政,導致各地士紳門閥多有不滿,各地也相繼出現了不少造反的事情。”

    “但再老百姓的配合之下,無不偃旗息鼓。可這黃河水位近些年來,卻是連番上漲,開封府,濟南府等多地的官員紛紛上報,希望朝廷能撥款賑災,疏通河道。”

    方世玉愣了一下,趕緊點頭道:“不用站著,坐著說就行。黃河的水患問題,不只是咱們大明,歷朝歷代,都深受其擾。這么久也沒見有人拿出什么好的治理方法來,純靠人力,怕是無解。本王倒是有個問題,希望諸位能解惑。”

    歐洲人說黃河是中國之害。其實也不盡然。黃河也曾有利于中國,前期的黃河對中國有利,黃河到后期才對中國有害。

    黃河的水患據史籍記載,最早見于周定王五年時,即魯宣公七年,此時進入春秋時代已有110年,當時黃河北岸有衛國。衛國是殷商的故墟,《詩經》上形容她“淇奧綠竹,淇上桑田,檜楫松舟,泉源考盤”,是一個美麗的水鄉。春秋五十年左右,衛為狄所滅,由于狄不諳水利,黃河決堤頻頻,農田水利失修,所以經常發生水患。

    到魏文侯時,有西門豹、史起等專家起來大修水利,使這一帶的人民仍然可以安居樂業。

    至于歷史上第二次的黃河遷徙,是在漢武帝元光三年,距周定王五年。此次黃河所以發生水患的原因,是由于戰國以來,各國的長期戰爭,大家競筑堤防所致。漢代賈讓曾說:“堤防之作,近起戰國。壅防百川,各以自利。”當時齊、趙、魏各國競相筑堤,使河水游蕩無定,水去時固然成為肥美的耕田,大水時至則漂沒而競筑堤防以自救。

    此時亦有決水以浸敵國者。如趙肅侯決黃河之水以灌齊、魏的軍隊;梁惠成王時,楚國決黃河水以灌長垣;趙惠文王決黃河之水伐魏,造成水潦;秦時引黃河水灌大梁城,使城傾頹。

    此時亦有壅塞水源以害鄰國者。《戰國策》記載:“東周欲為稻,西周不下水。”故秦始皇主張“決通川防”。

    由于戰國時期多戰爭,水利失修了,黃河河道被破壞了,也就造成了西漢時期的嚴重水患。要到東漢明帝時,王景治河成功,從此黃河平息水患。由于此時期的政府對溝洫河渠,時有興修,因此對北方的經濟文物促成興盛。

    此后黃河造成水患,始于宋代,下溯至元、明、清三代而千年不絕。由于沒有搞治河的工作,北方的社會經濟文化因此逐漸衰落。

    宋代之黃河水患,起因于唐代以后之藩鎮割據。當時黃河水災橫亙千里,由于當時四分五裂的藩鎮,大家爾虞我詐,互相掣肘,根本無法合力共治,只有任由河水溢決,遷移城邑以避之而已。因此,黃河下游兩岸的農田水利在藩鎮統治下,失修特多。

    又加上五代時,黃河兩岸梁、唐對峙,為了軍事上的需要,在梁貞明四年、龍德三年及唐同光二年,曾多次決河,到宋代時,黃河水患遂急劇發生,造成了黃河下游一二千里的河床,多次的遷徙。遼亡金興以后,黃河仍常有潰決。元代黃河大決,河水遂自淮水流入海,造成此下之不利。

    自春秋到清末,黃河水道有六次重大的變遷。(感興趣的可移步左著的話查閱,就不放在正文了。)

    周定王之后,溝洫不修,遂造成日益嚴重的黃河水患。黃河水患的兩大成因,在于河汛時期水量突然暴漲,以及水中挾帶泥沙量太多。上兩者,主要是中游山西、陜西、河南諸省支流所促成。

    至于開浚運河,目的在為漕運。但對于北方原來水利,卻有損無益。隋煬帝開汴渠,溝通了黃河、淮河與長江,促進南北水運連貫之利。但正如宋代丁謂所分析,煬帝將幸江都,遂分黃河之流,左右筑堤300多里,因此造成散漫無所之水患,使陜西、河南一帶,盡成泥漿卑濕之地。

    大致來說,黃河的大水患多在宋以后。繼續糜爛之區,面積達數千方里,凡河北、河南、山東、遼寧、安徽、江蘇各省,歷遭河水肆虐,北方元氣因而為之大傷。

    李原名聞言,當即恭敬回到:“殿下但聞無妨,我等定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方世玉緩緩問到:“黃河之水,為何為黃?”

    “吏部負責挑選人,為受災地區,送去應急錢糧,至于黃河的治理,想治理,就得先想明白這個問題,為什么黃河的水是黃色的?等你們找到原因了,對癥下藥,就能防范于未然了。”

    方世玉擺了擺手,想徹底治理好黃河的水患,無異于癡人說夢,便是到了二十一世紀,這玩意那么多專家,投入了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也只是僅僅讓黃河不會肆意決堤罷了!

    一旦水位上漲,降雨量超標,黃河一樣會發生水患。

    方世玉雖然領先了這個時代的人數百年的經驗,但對于水利工程,基本是個門外漢,頂多也就是結合經驗,給點方向,想治理,那還是另請高明吧。

    若是換個問題,方世玉大概會絞盡腦汁,但是黃河水患這種事情,他確實也沒啥辦法啊。

    “黃河之水,之所以為黃色,那是因為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數千年前,咱們的古人就已經搞明白了......”眾人聞言,當即回到。

    甚至已經有人用看白癡一樣的眼神看著方世玉,天雷王殿下這是海風吹多了,進水了?

    這問題不是常識嗎?

    “沒錯,問題不是水,問題就是這些泥沙,因此,黃河兩岸的大壩,需要逐年累高,才能起到效果。但這也只能解決一時的問題,并不能根治。”

    “黃河的泥沙也會逐年增加的,尤其是黃河地步,淤泥的高度經過數千年的累積,更是難以想象有多少。這些泥沙,才是導致黃河水位升高的罪魁禍首。”

    方世玉話音落地,這下所有人都愣住了,這特么不是廢話嗎?

    幾千年前的古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啊!

    雖然覺得方世玉說的是廢話,但是依舊沒人敢明說。

    方世玉也傻眼了,特么的,還以為古人啥都不懂呢!

    “諸位不要著急,本王話還沒說完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所以黃河的治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起碼需要好幾代人,堅持不懈,才能起到成效。”

    “如今,咱們只能從朝廷出發先給災區送去一些救災物資,以防不測。治理的問題,咱不能哪里出事了,就治理哪里,咱應該從泥沙入手。泥沙從哪來的?你們就算沒去過黃河的源頭,應該也聽說過。因此,工部可以派人從源頭,清理泥沙,堵住泥沙。”

    工部尚書頓時皺眉道:“殿下,您的意思是,咱們要派人實地勘察,找到黃沙匯入河道的地方,堵住那些泥沙?”

    方世玉點了點頭。

    “只有這樣,才能根絕黃河的水患。始皇帝數千年前都可以修建長城,咱們治理一個黃河,就算一代人不行,那就十代百代,子子孫孫,無窮盡也。”

    “好了,這件事我會稟報陛下,讓他定奪,從工部挑人,負責治理,還有別的事情嗎?”

    方世玉直接終結了這個話題,想治理黃河,怕是能說到天荒地老去。

    戶部尚書當即上前說到:“殿下,戶部的問題一直存在,如今陛下裁撤了衛所共計七個,裁撤了軍戶共計四十余萬人。”

    “陛下推廣流兵制度,從各地招募青壯年服兵役,共計三十余萬人,因為都是新兵,所以糧餉需要按時提供,這是戶部的文書,殿下請過目。”

    方世玉接過戶部尚書遞過來的文書,隨手翻了翻,直接目光落在最后。

    “銀餉共計三千零九十萬貫,糧食共計九百三十一萬石。”

    方世玉愣了一下,下意識問到:“一貫可是一千文?”

    戶部尚書當即點頭道:“殿下所言正是。”

    方世玉頓時有些吃驚道:“三十萬新兵,所需的軍餉就高達三百多萬貫?”

    也不由得方世玉不吃驚,這么多錢,基本上就是三十多億枚銅錢,別說大明沒有這么多的庫存量,就算是想有,也不大可能,整個大明所有的銅礦都挖干凈,全都用來鑄造銅錢,怕是也不夠。

    戶部尚書趕緊回到:“殿下,這是各地新兵全年的餉銀,糧草也是全年份的。”

    “陛下為了鼓勵各地子民踴躍參與新兵的招募,因此年初就發放全年的餉銀跟糧草。”

    “所以這些年來,成效極高,各地的衛所裁撤速度雖然在加快,但是新兵招募的卻越來越少,很多人想盡辦法,都想入伍。”

    方世玉聞言,當即拒絕到:“如此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大明的銅錢一共才多少?全都拿去支付新兵的餉銀,那朝廷別的地方不用開支了嗎?火器不用研發了?換成白銀不可以嗎?”

    方世玉一邊搖頭,一邊嘆息,大明的銅銀雖然不算奇缺,但是若開支如此巨大,就算把東勝神州的銅礦都拉回來,顯然也是不夠的。可是一旦換成幾百萬輛白銀的話,朝廷倒是可以拿的出來。

    你讓朝廷一下子拿出來幾億枚銅幣,顯然是不大可能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