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旋即,方世玉走到上首,緩緩落坐道:“諸位,椅子都沒取走,落坐!” 待到所有人都坐定,方世玉這才嘆息道:“陛下上年紀了,這想法啊,也跟著不一樣了,他要削藩遷都,這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大明不能做一個只有半邊江山的朝廷,燕云十六州落入胡虜之手,已三百余年,致使神州陸沉。” “面對游牧的鐵騎,沒有燕云十六州的中原,就是任人宰割的魚肉,人家在華北平原,縱馬馳騁,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境。” “趙宋軟弱不堪,趙匡胤欺負我兒寡母,忘卻托我之重,強盛之時,不想著先收復燕云十六州,以為中原屏障,卻在江南搞風搞雨。” “我讀史書,對于宋史深惡痛絕,神州陸沉,非宋戰不利,沒有邊墻,沒有燕云十六州,中原只是游牧的跑馬場地而已。” “陛下要遷都,將大明都城定在北方,一來可以安穩北方人心,軍心士氣,二來,近距離統籌邊墻一十三鎮。(明初長城山海關只是一個開始,從遼東一直修到了遼錦地帶)。” “如此,才可安定北方民心,阻攔胡虜南下侵略,邊疆衛所才可步步蠶食草原作為大明的養馬地。” “我想,我說的這些,諸位心里比我清楚,陛下心意已決,這個時候去反對他,不會有好下場的!” “自太子朱標病倒后,陛下的性情也就變了,我不希望有一天,還要去陛下面前,給諸位求情乞饒!” 方世玉先是闡述燕云十六州對大明的重要程度,燕云十六州對于冷兵器的天朝,將其上升到國防安全毫不為過。沒有燕云十六州,大明就沒有邊防,沒有國防,人家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這就好比后世的阿三,為什么會對免子家如此仇視,拿出地圖看一看青藏高原以及珠穆朗瑪峰那兩塊地,從珠峰向下打,一路都是平原,完全可以做到平推,而高度發達的時期,地形優勢都極其重要。更遑論是冷兵器的古代。 若是打個比方,阿三就是丟失了燕云十六州的趙宋,在和兔子的邊境上,完全沒有半點的有利地形可以做到堅守。 “殿下,遷都一事,重中之重,不可馬虎啊。” “就是啊殿下,如此國之重事,一旦遷都,應天府數十年經營,豈不荒廢了?” “還請殿下,規勸圣上,遷都一事,勞民傷財,于國不利啊!” 除了詹徽和李原名,似乎所有人都在阻撓遷都,但他們又沒有膽子去找朱元璋說這番話,只能在詹事府和方世玉吐槽。 “趙勉,你什么態度?“方世玉看著一言不發的趙勉,開口道:“你們戶部統籌全境的戶籍,錢糧,兵餉,稅收,支出,在遷都這件事情上,我認為,你們戶部才最有發言權吧。” 這時,一個坐在趙勉后邊的男子,站起身道:“殿下,遷都一事,確實勞民傷財,與我國無一利。” “你叫什么名字?“方世玉斬釘截鐵的質問道。 齊泰道:“微臣戶部主事齊泰。” “戶部的官員,書生?我并非說書生無用,讀書是用來明智,增長見聞的,不是讀死書。” “遷都代表著削藩,不遷都,就代表著不削薄,齊泰,你覺得該不該遷都呢?” 方世玉嘴角微微上揚。 遷都和削藩實則就是相輔相成的,朝廷到了北疆,自然不需要藩王鎮守九邊,而朝廷還在南方,朱元璋說死也不可能削藩。 而就算到時候,新王登基,那也要遷都,再削藩,不然的話,讓誰去統領九邊?如果說死不遷都的話,那自然也不可能去削藩了。 藩王存在北方的目的是什么? 守護大明北方門戶,維持朱氏王朝對于北方地區的統治。 來到這里這么久方世玉直的不得不說如果建文真的削藩成功了,都城還在應天,那一百年內,北疆必定丟失。間而北方一丟,重蹈南宋覆轍,劃江而治能維持多長時間? “朝廷,藩王,諸位認為,誰在北方更合適?“方世玉將這個足以致命的問題,丟給了眾人。 詹徽和李原名相對一眼,似乎都看出了對方心中的意思 這個時候,齊泰站在人群中,嘆息一聲道:“朝廷削藩為何要同遷都聯系在一起,都城在應天,難道就不能控制北疆嗎?” “如何控制?”方世玉嗤笑一聲道。 齊泰道:“圣上就是從南邊打到北邊的,早年沒有藩王,不一樣控制的很好?” 詹徽目光疑惑,瞧了一眼齊泰,心中冷笑道:“真的是初生牛犢,狂妄自大。” 李原名暗暗搖頭。 方世玉聞言,漸漸笑出了聲,看著齊泰道:“秦,晉,燕,三王是什么時候就藩的?” “秦晉二王于洪武十一年離京就藩,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 齊泰駕定道。 “齊大人記性真好,那齊大人說一下,徐達老將軍哪年逝世的。三王就藩的時候,徐達老將軍又在做什么?”方世玉面色坦然,對于這些事情,他都太清楚太清楚了,怎么可能不清楚。 齊泰疑惑道:“中山王逝世洪武十八年。” “洪武十八年,二月,在這之前,徐達老將軍就已經因為多年的舊傷復發,病魔纏身,洪武十五年末,徐達老將軍已經無法親上戰場!” “中山王死了,朝廷還有哪個人,能在北疆,守得住萬里邊防,擋得住游牧騎兵,調的動各鎮大軍嗎?” “還是說,弄一個將軍過去,丟城棄地?放任賊寇入關?殘殺北疆百姓?他們不是你爹你娘,你當然不會傷心了。” “你一家人在應天,在這江南花花世界,開開心心的,又怎么會為北疆的戰爭而落一滴淚 “你可以歌舞升平,因為這和你沒關系,但北疆那些被異族搶掠,殘害,屠殺的邊民,都是大明的子民。” “齊泰,你可以坐下了,我記住你了!” 無論前邊方世玉斥責的多兇,都遠遠比不上最后這一句,朱元璋賓天的時候,無論誰是繼承人,但方世玉這個輔政大臣的位置肯定是跑不了的。 輔政大臣記住你了,而且還是在這種非常不好的事情上,后果可想而知。 方世玉并沒有在齊泰的身上多浪費時間,直言道:“剛才和齊大人的討論,諸位應該也聽清楚了。朝廷沒有人能統籌長城一十三鎮的兵馬。” “說實話,就算有這個人,他能力達到了,他的德行,對于朝廷的忠誠,又是否達到了?自中山王徐達之后,朝廷不會再有任何一個可以一己調動整個北疆大軍的元帥存在。” “所以,藩王,朝廷,只能二選一,陛下已經選了讓朝廷去北方統籌邊防重鎮大軍,集中力量。” “所以,其實也沒什么好說的,戶部準備錢糧,召集民壯,工部準備開工在大都的基礎上,以應天府為藍本,修建一個大應天府三倍的新都!” 方世玉話音剛落。 戶部尚書趙勉終于開口道:“殿下,此事不妥啊!” “為何不妥?”方世玉疑惑道,趙勉不像是會阻攔朝廷大事的人,不然的話,老朱頭也不會讓他坐在戶部尚書這么重要的位置上。 趙勉道:“殿下,您進獻朝廷的玉米,紅薯,馬鈴薯等神物,其中玉米和馬鈴薯,準備在西北,遼東平原地區,大肆種植。” “戶部已經將種子發下去了,圣上派遣翰林院學子數千人,國子監學子近千人,奔赴遼東,西北平原,學習,教導當地官吏如何種植,教授他們關于作物的生長周期。” “遼東本就人口荒蕪,地處寒冷,無論是開墾,播種,遼東都是民戶得田畝最多的地方,地廣人稀,朝廷想要征發徭役,勢必耽擱朝廷的民生大計。春播不及時,收成就不會好。” 趙勉這個理由,當真是讓方世玉愣在原地,深吸一口冷氣道:“征募徭役的話,需要多少民夫?” “按照應天府的規模,三倍于其,十年內全部竣工,至少要一百三十萬民夫幾個地方同時開工,才能做到。” 趙勉并沒有經過特別仔細的計算,但腳下的應天府,修了十多年,征發徭役二十余萬民壯,新修泰安府是應天府的三倍規模,其工程量,自然就非同凡響。 “戶部每年能拿出來多少錢糧,修建新都?”方世玉眉頭蹙,這確實是一件難事。 趙勉躬身道:“錢的話,不會超過三百萬兩,這幾年的土改政策執行的很到位,糧食倒是不缺,朝廷每年可以拿出來一千五百萬石以上的糧食。” “而且隨著時間推移,糧食還在增長。當初收納的田畝是六萬萬數千畝,現如今已經收納皇莊七萬萬兩千三百萬畝。只是北方人口凋零,修建那么大一座新城......” “遷都刻不容緩,削藩的圣旨已經出京,奔赴太原,西安,泰安,新都的修建也不能停緩。春播更是重中之重。我有個提議,諸位聽聽可行否!”方世玉直接打斷道。 趙勉表情凝重,一副洗耳恭聽的樣子。 方世玉道:“我認為,可以用商人來修建新都,泰安府要修成三倍于應天的巨大城池,工程浩大,若是一寸寸承包出去,讓商人帶著資金入場,朝廷只管完工結算,驗收合格后按簽訂的契約給予錢糧,諸位認為,此法可行否?” 方世玉猶豫不決的說著。 “讓商人去做,君上會同意嗎??”趙勉心中狐疑,這么大一個工程,朝廷想要在不讓北方耽誤春播的時候。進行興建新都城,那難度是非常大的。 原史上,朱棣遷都興建的順天府,要比應天府小許多,應天府是順天府的一點六倍大,如此朱棣也是花了十多年的間。動用了無數民夫,才修建的順天府。 而如今朱元璋要建一個三倍于應天府的巨大城池,這難度簡直就是倍數增長。 “這件事情,我一手操辦,陛下只要看見成果以及造成的影響,其他的事情,我一力承擔!” “諸位認為,可行嗎?” 方世玉語氣沉重道。 趙勉微微點頭道:“只是這樣的話,土農工商,會不會......” 這些人階級固化,思想固化,趙勉也知道方世玉這個辦法是好法子。畢竟這幾年,自從朱元璋全面將方世玉的三大制造局搶了去,合并成為火器制造局,總辦,副總辦,授予名譽上的正五品銜,從五品銜。 并且朱元璋按照《精兵是如何練成的》中講到的,保護產權,鼓勵創新,設立獎金制度,名譽頭銜制度。使得大明的軍工科技飛速發展。 特別是大明上至帝王,下至小民,無不關注火器制造局的新東西,畢竟這代表了大明的軍力強大。 代表大明對外的態度,越來越強硬,朝廷有強大的武裝力量,可以保護百姓不受戰火之苦。 實質上,這已經打破了土農工商的階級限制。哪怕火器制造局的總辦只是一個有名無權的名譽頭銜。 “士農工商,這四個字代表了大明數千萬民眾的各個階級,這些階級,本就不應該有上下之分。” “沒了士子,無人治理國家,治理地方,治理民生,沒有農民,天下人都會餓死,沒有工匠,就沒有這巍峨的應天府。沒有商人,各地的基礎物資調運,就是極大的問題。” “所以要我認為,階級,他是存在的,但它不應該存在于政治,政策的限制中,譬如商人后裔不能科舉,這就是弊政。” “但現在是沒辦法的,一切等十年二十年之后在說。” 方世玉雖然是穿越過來的,但也肯定是不能倡議什么人人平等,如果他喊出人人平等,那天估計就要徹底變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