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若是人人都這樣,還會有英雄愿意真心為朝廷奉獻嗎? ………… 南八的篇章到此結束,接著將帶來另外的悲情人物的事跡,敬請期待。 而后,在眾人的觀看中,天穹之上的投影再富變化。 ………… 盤點華夏十大悲情人物。 上榜人物——商鞅。 所屬朝代——秦。 說起商鞅,就得說他的變法。 奏國能統一六國,關鍵也在于變法。 但最先變法的,并不是秦國。 整個春秋時期,中原各路諸侯輪番稱霸,秦國也一直想沖出函谷關在中原露個臉,沒能成功。 秦穆公也只是向西拓地千里,東面有強大的晉國阻擋,秦國想沖出關中很難。 到戰國時,魏國在李悝的變法下首先稱霸。 魏文侯以李悝為相,以吳起為將,一度占領了河西之地,壓得秦國喘不過氣來。 吳起是個一心撲在工作上的變態狂,殺妻求將,與士兵同吃同住。 秦國在吳起面前,連戰連敗,毫無還手之力,幾乎到了生死存亡的地步。 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繼位,吳起功高蓋主,受到權臣的猜忌,于是逃往楚國。 秦國這才有了喘息之機。 吳起在魏國的時候,只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到了楚國之后,受到李悝的影響,吳起也開始變法。 楚國在吳起的變法下更回強大,向南攻打百越,擴張地盤。 楚國不像魏國,楚國是個傳統的大國,貴族勢力大。 魏國是剛從晉國里分出來的,貴族勢力的根基還不深。 吳起的變法引起了楚國貴族勢力的不滿,等支持吳起的楚悼王一死,貴族們就起來要殺死吳起。 吳起一看走投無路,就躲到楚悼王的尸體后,貴族們向他射箭,也射到了楚悼王的身上。 楚國的法令,傷害楚王的尸體滅三族。 楚肅王繼位后,把向楚悼王射箭的人統統處死,吳起的尸體也被車裂。 吳起在臨死想到用這個方法替自己報仇,確實聰明。 但是,吳起一死,他在楚國立下的法令也就廢止了,楚國又回到了老路上。 魏國和楚國因變法而強大讓列國看到了變法的力量,于是紛紛效仿。 奏國地處西部邊陲,一直被中原諸侯看不起,更是對變法有強列的渴望,這個時候商鞅就出現了。 商鞅的變法深受李悝和吳起的影響,其實他們的變法在本質上沒什么區別,只不過商鞅做得更徹底,執行得更嚴酷。 商鞅變法的本質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改分封制為郡縣制。 什么是分封制? 周朝創立之初,除了王畿之外,把天下的土地分封給諸侯,諸侯在自己的土地上建國,所以分封制也叫封建制。 諸侯在自己的國家完全自治,有自己的軍隊,自己的法令,周王不干涉諸侯國的內政。 同樣的,諸侯國的國君自己留一塊土地,剩下的土地就分封給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就叫家,在自己的家里,卿大夫有自己的家規,有自己的家兵,卿大夫往下就是士,士是最低一級的貴族,有貴族的身份,沒有土地,只能自己學好文武節,貨與帝王家,這叫修身。 士修身,卿大夫齊家,諸侯治國,天子平天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的是這四個等級貴族的職責。 與分封制配套的貴族承襲制度叫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長子通吃,大意是: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王的爵位和財產。 其他諸子封侯;諸侯的嫡長子繼承爵位和一切財產,其他諸子封大夫。 大夫的嫡長子繼承大夫的爵位和財產,其他諸子成了沒有財產的士。 在諸侯國中,卿大夫既是爵位,也是職位,而且世襲罔替。這樣一來,卿大夫作為諸侯國君的臣子,勢力越來越大,還不能隨意撤換;這還是其次的,最主要的是卿大夫還占有土地,世代承襲,實力越來越強,有的已經超過了國君,像魯國的三桓、晉國的六卿。 商鞅的變法,就是要廢除這一套。 首先世襲的官位沒有了,世襲的土地也沒了,一切都以軍功為準,功勞大的封爵,功勞小的,就算殺一個人也給你分田分地。 可以想象,商鞅這么一搞,秦國的貴族會是什么反應。 在以前,每開拓一片土地,國君就會把地分封給功臣,現在這個也沒有了,直接變成郡縣,郡縣的長官由國君任命,郡縣的稅收上交國庫。 郡縣制并不是商鞅的發明創造,第一個設郡縣的是楚國,楚國在早期從丹陽向東擴張的時候,滅了權國,不分封,改為權縣,設縣公替國君來管理。 不止是楚國,其他六國都有設郡縣,只是比較少,分封還是占主流,只有商鞅把秦國一刀切地全部改為郡縣。 7017k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