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唯有讓大部分人先了解杜甫,等到對話的時候,才能讓大家引起共鳴。 沈飛以城墻為舞臺,繼續陳述杜甫的過往: “從望岳到登高,便是杜甫的一生。” “少年杜甫出身名門,鮮衣怒馬,落榜后奔赴泰山,寫下了著名的“望岳”。 之后。 杜甫遇見了李白、高適。 三人尋仙問道,逍遙自在。 再后來,三人分別,命運殊途。 彼時,玄宗招攬天下賢才,通一藝者即可前往長安應試。 多年懷才不遇的杜甫,見到這個消息頗為愉悅。 但,李林甫嫉妒賢才,操弄比試。 杜甫,困局長安十年。 唐玄宗所謂的野無遺賢,從當下來看,是多么諷刺。 十年后。 杜甫的《三大禮賦》得玄宗賞識,十多年的光影,杜甫等來了兵曹參軍一職,簡單來說,就是看管兵器庫。 此時的杜甫再也沒有年少時期的鮮衣怒馬,眼神中的光逐漸黯淡,身上的英氣內斂,愈發沉穩。 即便官職不大,但是杜甫依舊打算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家人。 但,當杜甫返回奉先的時候,自己的小兒子已經被活活餓死。 古時的詩人崇拜李白,但總是在杜甫身上引起共鳴。 人們總是追求詩和遠方,但柴米油鹽往往會將人拉回現實。 杜甫的詩歌風格,從此走上了一條與之前截然不同的道路。 同年,安史之亂爆發。 肅宗即位,玄宗逃往靈武。 身為人臣,杜甫必須前往靈武覲見。 但,在路上,杜甫被叛軍抓獲。 好不容易從叛軍手里逃出生天。 他回望長安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離開長安,他多方輾轉。 最終,在好友嚴武的幫助下,創辦了浣花溪草堂,也就是如今的…杜甫草堂。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