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在北方的那些刺史郡守中,韓馥、孔伷這些人,為何早早的就退出了角逐的舞臺?實力不濟或許是一個因素。 但潛在原因,是因為他們擁有名士資本,害怕失去所擁有的一切,不敢與實力強大的人去抗爭,越怕失去便越不敢涉險,最終反而迅速的失去了一切。 反觀袁紹,曹操等人雖然家室雄厚,但其骨子里卻也都有一些潛在的流氓賭博習氣,這個性格特征可以讓他們在關鍵時刻敢于鋌而走險的干上一票。 亡命徒固然沒有好下場,但在這個時代過度的惜身,同樣也不會有什么前途。 劉琦認為,人活在世界上,總有要面對死亡的一天,且不論怎么死的,反正最后都是死,這是不可逃避的,。 當一個人思考過了死亡的意義,就不會去過分畏懼一些他原本就很害怕的東西,也不會過于患得患失,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戲,有的人只是在機械的演戲,有的人卻想在謝幕之前,將他所扮演的角色演的更活靈活現,不留遺憾。 直視過死亡,反而就可以更精彩的活下去。 …… 劉琦等人抵達秭歸不久,襄陽那邊,韓嵩已經寫好了護君盟書,劉表隨即要下令將這盟書向各州各郡傳布開來。 在后世,新聞信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在漢朝,要將消息傳往各郡各州,就是一項比較繁瑣復雜的工作了。 首先,漢朝沒有印刷術,只有摹印和拓印之法,但這兩種方法并不適合大規模的制作文書,摹印主要用于做印綬簽章,而拓印是為了保存先賢遺留的石刻之作,且對紙張的要求極高,用樹皮、弊布等原材料制作的蔡侯紙,拓印出來的效果極差。 目前漢朝最好的紙是左伯紙,其主要材料為桑皮,東漢時期商貿運轉效率低下,并不是通順,因而材料調度極其麻煩,各種手工業的都是就地取材,哪里有材料就在哪里發展。 齊魯桑麻千畝,所以左伯紙的主產地,便是青州的臨朐縣。 而后世的山東省,之所以是中國的傳統造紙大省,也是從漢朝開始便有了這方面的工藝基礎。 所以在沒有合適的工藝,也沒有合適紙張的情況下,荊州只能靠人工手抄將這會盟文章復制送往各地。 可想而知,這得需要多少文吏沒日沒夜的去埋頭苦干。 而且這種文章傳遞不能用簡牘,傳遞的信使要傳遞成百上千的簡牘,累都累死了。 要用絲織的繒書。 繒書的成本較高,荊州府庫也為此承擔了不少的額外支出。 由基于此,可看出在古代散布言論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襄陽掾史立時招募了數百書吏,抄錄韓嵩的文章,并以最快的速度,先往襄陽周邊的各郡縣傳播,并專門派人北上,將盟書內容傳達給關東諸牧守與董卓。 盟書一出,立刻引起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