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 新工藝-《納米崛起》
第(2/3)頁
其實在三星、臺積電、英特爾三家生產的CPU,在性能上的對比,甚至還是英特爾更勝一籌。
為什么三星、臺積電的5納米,還干不過英特爾的12納米?
這就是雙方不同的工藝標準,導致英特爾和三星、臺積電看似存在差距,實際上,是三星、臺積電在標準上搞的鬼。
光刻法的極限工藝,就在12納米附近,畢竟光刻要靠深紫外光和蝕刻,這是紫外光的物理性質決定的。
而紡織法的極限,取決于納米線的橫截直徑,理論上單原子的納米線,橫截直徑在0.5納米左右。
不過黃修遠明白,0.5納米的芯片工藝,現階段基本不可能實現,單單是一個量子隧穿效應,就足以讓芯片報廢。
為什么人類要追求更加小的芯片工藝?
答案是能耗。
更加精細的晶體管,可以有效的降低芯片的能耗。
如果單純的追求運算力的提升,其實可以采用超算的刀片服務器搭建方式,不斷增加芯片的數量。
在商業應用上,運算力雖然是一個大指標,但是真正的核心因素,是單位運算力的能耗,即我們常說的能效比。
假如,有甲乙兩款芯片,其浮點運算力都是每秒10億次,甲芯片采用28納米工藝,而乙芯片采用22納米工藝,兩者的單位能耗是,通常是甲高于乙。
或許個人用戶感覺不明顯,但是那些互聯網大廠,一年要付幾億乃至幾十億電費,就不得不考慮能耗問題了。
這就是為什么,璃龍1誕生后,各大互聯網公司不得不采購的原因之一,其中就有能耗的考慮。
黃修遠看著眼前的芯片紡織機,12納米工藝雖然可以生產芯片,但是速度卻下降得厲害,平均每秒只能加工兩三千個晶體管。
比起速度驚人的緇衣—1、緇衣—2,緇衣—4的速度明顯太低了。
“修遠,我打算將第二半導體實驗室的立體工藝引入12納米工藝上,你怎么看?”陸學東提議道。
放下手上的圓珠筆,黃修遠思考了一會:“第二半導體實驗室的立體工藝,應該沒有成熟吧?”
“是的,散熱是一個大問題。”陸學東無奈的攤攤手。
紡織法在立體芯片上,基本天然的優勢,但是立體的多層芯片,并不是隨隨便便可以疊加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