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當歷史跨越了春秋戰國的大爭之世、進入到秦漢第一帝國之后,大一統的帝國新形勢讓成長于亂世之中的諸子百家都不約而同的出現了危機。 秦朝使用的法家學說和漢初崇尚的道家黃老之學都在歷史進程之中逐漸式微,就算是曾經和儒家并稱顯學的墨家也出現了同樣的問題。 大家一起開始走上層路線,開始走追名逐利的路線,忽視了對基層人才的提拔和培養,對新鮮血液的補充并不上心,以至于學派傳承出現了問題。 當此時, 唯有儒家學派在基層教育上做的最好,學派人數最多,人才濟濟,傳承穩固,且打破門戶之見,廣泛吸納了諸子百家的精華思想, 成功使得儒家學派進入了漢武帝的視野之中。 他們的確是那個時代最先進、最務實的思想代表學派, 也是漢武帝最好的選擇,其余各大學派都有著肉眼可見不能忽視的缺點。 漢武帝也不是傻子。 可是那之后呢? 儒家學派也開始堅持走上層路線, 放棄了基層路線。 孔老夫子的有教無類被放到一邊,徒子徒孫們先把他不愛勞動、鄙視百工的思想弊端發揚光大。 以至于儒家學派越來越脫離人民群眾,越來越務虛,越來越玄乎,越來越不切實際,最終徹底走上了與讖緯之學聯合在一起的道路。 徒子徒孫們把一種政治思想異化成了教條,強迫人們接受,不接受就是異端,不僅要社死,人身安全也很難得到保證。 于是乎儒教就誕生了。 他們鄙視勞動群眾,鄙視百工之術,人為的給社會階層打上三六九等的烙印,徹徹底底的走上了反動路線, 完美的契合了封建帝王的需求。 以至于他們想要限制帝王權力都不得不假模假樣的利用上天的名義,搞出個天人感應給自己當遮羞布。 當代儒家學說在先進性上甚至不如他們的先秦前輩,大踏步向后轉進。 所以時至今日, 他們還有什么可取之處呢? 與之產生鮮明對比的是明國的革命思想和人民路線, 是堅決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務實的工作作風和意識形態,這一點,和最初使得儒家興盛起來的儒者們的所作所為頗為相似。 南宋從根本上就落后明國太多,花費大量資金養出了一群趴在國家和人民身上吸血的蛀蟲,何其可惡? 蘇詠霖批判南宋的同時,也做出了合理的解說,所言所指都有依仗,說的都是實實在在的話。 所以這些話語就和利劍一樣,一劍一劍的刺在了張栻的心里,將他的心防徹底擊碎。 在一個個無人的深夜里,張栻躺在床鋪上輾轉反側,左思右想,始終不能擺脫內心的痛苦。 那么多年來他所學習的到底是什么? 那么多年來他所堅持的到底是什么? 學了一肚子的圣人道理,到頭來究竟是為了什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