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二十三 集體農莊-《啟明1158》
第(3/3)頁
農民們也始終維持著對蘇詠霖的高強度支持,有極高的生產積極性與活躍性。
有這樣的前提,蘇詠霖和勝捷軍才能在最初的革命行動中度過最危難的一段時間,獲得足夠的糧食和兵員支撐,成功站穩了腳跟。
而為了始終保證這一政策的積極性,抑制其負面作用,革命宣傳和把地主掛上東南枝的實際操作就有著非常重大的作用。
復興會的基層組織也在這一時期對土地買賣進行了十分嚴格的監視,對各地區土地買賣的趨勢進行統計分析。
若是發現某個地區的土地交易頻率超乎尋常的高,他們就會去看看這一地區是怎么回事,是誰導致的土地交易頻率如此上升。
不過好在大部分地區的地主階級被鏟除的比較徹底,農民們又剛剛翻身,普遍沒什么錢,土地買賣情況比較簡單好控制。
尤其是在洪武三年四年大清洗運動之后,地主階級被成建制的徹底消滅,大明國內各地方土地交易幾乎停滯。
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詠霖開始試推集體農莊政策,打算試試水,看看農民在實際困難面前會不會想要做出改變。
一旦他們接受了,集體農莊政策確立了,那么實際上也就完成了從土地私有到土地公有的轉變,土地公有制也就不再是紙面條款了。
農民們熟悉這個和徭役一個種類的工程制度,不覺得奇怪,甚至覺得做工是天經地義的。
只是明國治下這個工作不僅管飽飯,還給工錢,算是雇傭,比之前連飯都管不好的徭役要好的太多太多,所以農民們很難割舍這個不僅吃得飽也吃得好還有錢拿的工作。
有肉吃,有錢拿,切切實實的好處非常吸引人。
但是同時他們也不能割舍土地上的工作,不能不種地,種地才是他們的主業,不種地就沒有糧食吃,就沒有安全感。
兩難的問題擺在面前,他們很難選擇。
而恰如其時的,大明國給了他們一個選擇。
集體農莊政策。
————————
ps:勞動節期間還在勞動中的作者君需要諸位手中的雙倍月票的支持~~~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