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二百二十六 他的諾言-《啟明1158》
第(1/3)頁
蘇詠霖消滅了地主鄉紳階級之后,面對的是數千萬個體化的農戶。
數千萬的個體增加了統治難度,卻也降低了反抗的危險程度,讓他們變的好欺負,好壓榨,缺少抵抗力,容易分而治之。
這種情況也具有極大的兩面性,走向好的一面還是壞的一面將直接取決于官府的行動。
蘇詠霖活著,他不擔心自己,但是他擔心自己死了以后的大明。
正如他不允許朝廷發行信譽紙幣一樣,于是他決定通過集體農莊賦予農民們一種全新的組織形式,一種不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全新的組織。
通過這個組織,將很多小個體重新熔煉為一個大集體,對這個大集體進行革命教育,進行公有制改造,使之成為一個小型的公有制集體,踐行他的理想。
他想要以公有制經濟為基礎,重塑這個社會,徹底改變千百年來這個國家的底層運行邏輯。
這樣一個集體社會一旦形成,那么即使在最壞的情況下,農民也絕對不會毫無抵抗能力。
面對暴政的時候,他們不會軟弱無力,他們不會舉手投降,他們能抵抗,懂抵抗,會抵抗,并且有人可以組織他們,集中集體的力量進行抵抗。
他們會成為維護這個公有制集體社會的堅強防線,堅強的面對著來自任何方向的攻擊。
這是他在革命之初對所有人許下的諾言,他要兌現這個諾言,他要做一個言而有信的人。
他不能決定自己死了以后會發生的事情,他不能主導未來的世界,但是他可以多多少少給未來想要走回頭路的家伙們帶來一些麻煩。
就算我死了,你們也休想那么輕而易舉的走上回頭路。
想要做皇帝?
想要走回封建老路?
想要奴役農民們讓他們重新變成牛馬?
沒那么容易的。
他死后的世界他干預不了,但是借助他留下的一些東西,以后要是有人想做真正的皇帝,怕也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
這頓和民工們在一起吃的飯,蘇詠霖吃了兩碗麥飯,還灌了一碗菜湯下肚,吃的很舒服。
麥飯的口感雖然沒有他愛吃的江南稻米飯那么好,但現在都不是那種不脫殼的麥飯了,而是脫了殼之后的麥飯,口感相較于未脫殼的麥飯有了很大的改善。
當年勝捷軍時代和光復軍時代的早期,蘇詠霖和士兵們一起吃的軍糧不是各類餅食就是未脫殼的蒸煮麥飯,量管飽,但是那口感,讓自小吃著江南稻米飯和精致菜式長大的蘇詠霖一度很難受,甚至還出現過便秘的癥狀。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