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被俘獲的那群人當然很好處置,大明有一套成熟的流程對付他們,掛上東南枝的掛上東南枝,流放的流放,勞動改造的勞動改造。 很簡單。 包括趙不息這一家子。 他們對川蜀造成的破壞實在是太大了,造孽太多,所以牽扯其中的男丁全部處決,未曾牽涉其中的男丁和女眷全部納入勞動改造政策之中,起步十年勞動改造期,地點在河西行省的沙州,簡單明了。 而對于主持投降的馬永康、吳挺、吳拱等一群人,因為立下了對于明國來說很大的功勞,極大的方便了明軍的進攻,屬于有功者,就不能簡單粗暴的處理了。 但是要說任用他們擔任什么重要職位來酬謝他們的功勞,同志們是堅決不認同的。 他們雖然立下功勞,但是自身階級屬性未曾變更,腦袋里還是舊的一套,如此行為與其說是投誠、起義,倒不如說是投機,任用他們行使權力什么的是不可能的。 對于投機分子,明國在之前也遭遇過不少。 很多宋軍將領和宋國官員在明軍面前選擇了投降,但是主要局限于一座城池或者一小支部隊的投降,功勞不算大,性質接近于戰敗被俘,投降者的官職往往也不高,不怎么需要擔憂處理方式。 有些就送到戰俘教育班去接受再教育,出來之后看看學習結果如何,結果好的就給安排一些后勤方面的簡單文職工作。 有些主動請求回家務農,就允許他們回家鄉,然后安排一塊土地,讓他們務農,給他們自由之身。 除此之外也別想有什么特殊的待遇。 但是這群人就不同了。 尤其是馬永康、吳拱和吳挺三人,功勞最大,奉獻最大,不好好安排一下,于情于理還真就不那么容易過去。 經過討論,有人認為對待他們應該使用閑職戰術,用閑散職位把他們養起來,養到他們退休,就讓他們回家養老去,也算是明國對他們這一次貢獻的回報。 但是蘇詠霖認為這三人此番對明國作出的功績是很大的,沒有他們的及時反水,明軍想要通過川北防線需要付出不少代價,要花很多錢,而現在這個代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川蜀戰役已經成為明國歷次征戰以來消耗最小收獲最大的一次戰役,所以僅僅是用一般的閑職養起他們,未免有點說不過去。 但要是給予實權,大家當然不能信任他們,他們自己估計也做得心驚膽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