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比起泉州,廣州有著并不遜色的城市建設和異域風情。 泉州那塊主要有很多高麗日本以及中東、歐洲的商人,而廣州這里則集中著很多東南亞地區乃至于印度地區的商人,二者側重并不一樣。 蘇詠霖在這里視察了廣州的市政,視察了這一帶地區的交通狀況和農業生產狀況,主動和城市里的市民交談,也外出和周邊鄉村的農民們交談,更會與海上漁民交談。 通過一番深入了解,蘇詠霖發現廣州地區的情況和杭州、泉州等地方還不太一樣。 明國通過二次明宋戰爭獲得廣州的控制權之后,也實行了復農政策,勸農勸耕,但是效果并不明顯,市民人數并沒有顯著下降。 經過蘇詠霖的實地考察和當地官員的匯報,蘇詠霖發現這是因為開發較晚所導致的問題。 因為開發較晚,人口不多,所以這一地區的人口和土地之間的矛盾還不是很大,且主要人口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珠三角以外還有十分廣大的待開發區域,遠沒有到杭州泉州那一地區的惡性內卷的程度。 當然,這里絕不是什么人間仙境,階級矛盾同樣尖銳。 沒開發的土地的確還有很多,但是已經開發的土地大部分都在地主豪強手里,普通農民要么選擇開荒,要么選擇進城務工。 開發土地不是說今天一把火一燒就能開始種地了。 從一塊荒地到可以生長糧食的良田,要經歷很多道流程,要翻土,要排水,要除草,要施肥,許多許多步驟,起碼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來伺候土地,期間需要付出的成本非常大。 地主豪強們擁有最強的資本,本該承擔這一工作,但是他們不,他們不想承擔開墾成本,他們想白嫖。 于是他們就串通官府,搶奪自耕農們辛辛苦苦已經開墾好的土地,逼著自耕農承擔開墾成本,他們坐享其成。 自耕農們斗不過有官府拉偏架的地主豪強,只能被迫離開家園,重新找荒地開墾,廢了老牛鼻子勁兒終于開墾成功了,付出不知多少精力和時間乃至于生命,終于,荒地變成良田了,可以產出糧食了。 結果地主老爺們笑瞇瞇的又來了。 時間一長,自耕農們發現自己根本保不住好不容易開墾出來的土地,所有投入成本全都白費了,根本不可能翻身致富。 于是他們放棄了掙扎,躺平,進入廣州城謀生,不做農民了。 于是嶺南之地的開發進程就緩緩停滯下來,在沒有新的韭菜南下進入這一地區并且天真的進行開墾之前,這一地區的開發程度將長期持平,很難繼續推進。 除了極少數【良紳】會拿出一些成本組織農民們開墾荒地之外,大部分地主豪強們都不會費時費力開墾荒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