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這種對蘇詠霖的崇拜和憧憬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他們的不滿,使得軍事部的改組重建所遇到的阻力甚至小于吏部和組織部的合并。 吏部和組織部的合并真的是爭吵不休。 懶政者雖然不喜歡做事情,但是為了自己的福利而斗爭這種事情他們還是做得出來的,并且膽量很大,行動力很強,執行力更是強到爆表。 幸好在合并之前,潘勇建的爆雷和他所屬的親信集團被一鍋端,競爭者數量降低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吏部官員進入組織部轉職的難度。 但是之前長期被組織部壓制權力的過往還是讓吏部的一些官員很有怨氣和看法,對于改組工作不甚配合,給周翀還有狄遼帶來了一些麻煩。 還是蘇詠霖的威望擺在那里,人們或許有怨氣,或許會摸魚,會陰陽怪氣,卻并不敢真正的反對、阻止這場大規模變革。 哪怕他們的利益真真切切的受損了。 這是改革最大的難題和死局。 能夠沖過去,改革就成功了,改革者大概率會在多年后變成一具有價值的尸體。 沖不過去,改革者就會很快變成一具毫無價值的尸體。 而蘇詠霖所處的位置和時機注定了他將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位置上,以前所未有的龐大推動力推動這次改革,目前來看,他所遇到的阻力將遠遠小于他的同行們。 蘇詠霖針對上層建筑的大規模改革推行下去之后,唯一保留的朝廷軍事部門樞密院則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后勤管家。 不過樞密院整個領導層除了樞密使孫子義之外,全員復興會員,所以實際上也是另外一個復興會的組織,接受軍事部的領導。 至此,在明國的頂層設計之中,人事權和軍事指揮權不管是法理上還是實際上,都已經被革命勢力完全掌控。 將兩項極為重要的權力把控在手中,復興會在朝中的存在感由此大大加深,甚至一躍而上,在某種意義上終結了自洪武初年復興會成立以來朝廷為主、復興會為輔的局面。 這是洪武十一年十二月三十日的下午,趕在新年到來之前由蘇詠霖對外公布的上層建筑改革方案。 這次大改革,直接成就了洪武十二年開始的復興會組織為主、朝廷各部門為輔的大明朝政局面。 而對于這一局面的實現,朝中的革命勢力歡欣鼓舞,人人歡慶,慶祝著這場屬于革命勢力的偉大勝利。 心思陰暗的潛藏起來的反對者們如喪考妣,只覺得自己夢想追求的東西距離自己越來越遠了,想要追求回到過去已經不可能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