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而在大明,因為免費教育的大力推進和一頓免費午飯的政策,以及針對農民所收的農業稅收的大力減免,大大降低了農民家庭的賦稅負擔,大大降低了農民家庭供養脫產讀書人的難度。 如此一來,使得一般普通農民家庭只要有心,一家一戶至少能供養一個脫產讀書人。 但是這還不夠。 近年來隨著集體農莊制度的推進,集體農莊逐漸在實際上取代了村、鄉二級制度,對所轄下的農村戶口實行了管理。 因為和集體農莊的職責高度重合,并且事實上集體農莊就是鄉農會領導村農會搞起來的,所以原先村、鄉兩級復興會組織在集體農莊的框架下逐漸實現了事實上的合并。 洪武九年底,蘇詠霖批準復興會中央會議上提出的逐步將村農會與鄉農會合并,以集體農莊管理委員會的名義實現對集體農莊的管理。 不單單是農業生產方面,還涵蓋了行政層面的管轄,集體農莊從一個生產單位逐漸向全面化的行政單位轉移,成為事實上的一級行政機構,向上對接縣府。 在此基礎之上,原先屬于各個村落的識字班、蒙學校也實現了合并,成為依附于集體農莊的農莊子弟小學校。 合并之后,各集體農莊的師資力量和教育資源得以集中,大大增強了教學效果。 而隨之而來的就是集體農莊集合全部力量一起供養大家的脫產讀書人,教育支出單獨核算、撥付。 比起單個村落單個家庭獨力供養一個脫產讀書人的情況來看,也在事實上大大降低了普及教育的難度。 與此差不多的情況就是各大國營手工工場所附帶的工場子弟小學校,也是專門負責給工場工人子弟提供教學資源,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幫助他們養育孩子。 工人上班下班的時間和工場子弟小學校學生們上學放學的時間高度重合,完全符合他們的日常生活作息。 因為群體規模相對較小且起步早,于是全國范圍內工場子弟小學校的入學率已經實現了百分之百,遠遠超過農莊子弟小學校的入學率。 但是隨著集體農莊政策在傳川蜀、江南、嶺南等地的不斷推廣建設,農莊子弟小學校的入學率遲早也會進一步提升。 而這種情況對于目前還存在于明國范圍內的需要靠自主勞動生活的傳統士紳家族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明國朝廷傾斜大量教育資源給到農民、產業工人,這種情況帶來的結果就是農民、產業工人子弟的文化素養的全面提升,以及明國文化掃盲運動的大規模向前推進。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