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屬于傳統士紳家庭的黃金時代是在中都總務局時期到洪武四年。 洪武四年往后,他們的日子就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除了民間教育的發展讓他們的知識優勢不復存在,尤其是復興會入會門檻逐漸收緊,更讓他們難以向上謀取更高的職位和更高的地位。 回歸過去那種事情是不存在了,已經沒有希望了,除了家里的老人還在咬牙切齒的怒罵痛恨蘇詠霖之外,大部分年輕人已經都認清了現實。 不甘心的還在謀求進入復興會的可能,還在夢想著能夠走曲線救國的路線,曲線當老爺。 放棄的已經躺平了,賺一分旱澇保收的實在俸祿,圖個吃飽穿暖踏踏實實,啥也不敢多想。 屬于舊時代文化知識分子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這一點從洪武七年以后就已經有了端倪,只是當時注意到的人不多。 而在朝廷上層建筑大改革、復興會轉而成為強勢存在的大變革發生之后,這一趨勢就顯得更加明顯,只要是個正常人都能看懂。 蘇詠霖終于不再掩飾自己的目的和追求,他攤牌了。 在洪武十一年年末和洪武十二年年初,不說完成,但蘇詠霖也基本上確立了明國政治改革的具體方向,把大致的路線確定了下來。 同時他也明確提出,復興會組織以廣大農民、新興產業工人還有為國戍邊浴血奮戰的基層士兵為主要組成部分,全面代表他們的利益,為他們的利益而奮斗。 而以此為基礎構建的上層政治建筑也要以此為服務目標,引導明國國家發展方向,從為血脈貴族、科舉權貴服務,轉而變成為廣大農民和產業工人等基層勞動群體謀福利。 一切來源于勞動,一切為勞動而付出。 蘇詠霖在洪武十二年年初公開發布的【洪武十二年新春詔】中明確喊出口號,要把明國真正建設成為一個工農之國、民主之國,而非權貴之國、君主之國。 中華大地為帝王將相、地主豪強服務而流盡勞動群眾血汗的日子,從此一去不復返了。 未來的工農大眾,應該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奮斗,不會再被剝削、被壓迫、被吃盡血汗還要被罵刁民懶惰。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