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0834章:紈绔子弟-《億萬富豪從相親系統(tǒng)開始》


    第(3/3)頁

    從以上所有曹操最重要的軍事計劃中,我們就能看得出,但凡是攻占土地,或者是生死大戰(zhàn)的時候,曹操永遠都是親自帶隊的!

    你見過一家公司的董事長,每次談合同的時候,都要帶著一幫業(yè)務員親自到現場嗎?這難道不會顯得掉價嗎?所以說,曹操在帶領軍隊的過程中,是存在很大問題的,至少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曹操這是不太懂管理。

    他處處都要親力親為,并不放心自己手下的將領們獨當一面。即使派出去那么多封疆大吏,可到了關鍵節(jié)點,還是自己親自出馬,這就是李世民覺得曹操“萬乘之才不足”的原因之一。

    曹操在關鍵幾場大戰(zhàn)中,都沒能占多大便宜。

    當然了,決定曹操坐穩(wěn)北方老大位置的官渡之戰(zhàn),曹操是打贏了的。可是再往后看,曹操人生中的大戰(zhàn),就很少能占便宜了。

    第一,赤壁之戰(zhàn)戰(zhàn)敗,導致曹操失去了一統(tǒng)天下的希望。

    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赤壁之戰(zhàn)。其實只要赤壁之戰(zhàn)打贏了,那曹操奪取天下,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當時曹操已經拿下了荊州,打贏赤壁之戰(zhàn),那么江東的地盤可就都歸了他了。再回頭時,只有那個沒用的劉璋守著益州,你覺得還能翻得起什么大浪嗎?

    可惜的是,赤壁之戰(zhàn)這么一場至關重要的大戰(zhàn),曹操居然給打輸了。這就好比李世民進軍中原,結果會敗給王世充一樣,這種結果會讓大唐失去一統(tǒng)天下的機會的。同樣,赤壁之戰(zhàn)也讓曹操錯失了奪取天下的機會。

    漢中之戰(zhàn)戰(zhàn)敗,導致三分天下的建立。

    漢中之戰(zhàn)是曹操和劉備之間的一場大戰(zhàn),當時劉備拿下了益州,法正等人勸說劉備奪取漢中,因為這里是益州的門戶。只有拿下漢中,益州才能高枕無憂。

    因此劉備割讓了荊州的長沙和桂陽兩個郡給孫權,使得孫權放棄了這個時候跟劉備翻臉。此后劉備專心致志地攻取漢中。

    最初漢中是夏侯淵和張郃共同鎮(zhèn)守,結果夏侯淵中計被殺,張郃壓根頂不住。這個時候曹操才到達漢中,雙方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摩擦后,劉備切斷了曹操的糧草,這才讓曹操放棄了爭奪漢中。

    漢中對劉備和曹操,實在是太重要了。曹操有了漢中,那么隨時都能攻取益州。而劉備有了漢中,那么隨時都可以北伐關中。由此可見,曹操在這一地區(qū)的戰(zhàn)略部署,是嚴重欠缺的。

    也正是因為劉備拿下了漢中,此后劉封孟達又順道拿下了上三郡,這才使得劉備有了資本和曹操、孫權三足鼎立。后期三分天下的局面,就是這個時候形成的。

    李世民自然是以一統(tǒng)天下的姿態(tài)來看曹操的。

    不管怎么說,曹操的基礎并不差,他的爺爺是大宦官,他的父親是昔日的太尉,家底殷實,又有曹家和夏侯家兩大家族的共同支持,沒理由搞不定劉備這種泥腿子。

    李世民和曹操有諸多相似之處,他也是貴族出身,家里也有很強大的背景。所以李世民順理成章地搞定了王世充、竇建德等人,完成了天下一統(tǒng)。

    難道說李世民的對手不夠強,而曹操的對手特別強大?我看不見得吧?能到達那個地位的人,水平一般不會差太多,只能說曹操沒能輕而易舉地解決孫權和劉備,而李世民卻能輕而易舉地解決王世充和竇建德。

    這么一來,誰都能看得出,孰高孰低了。李世民顯然是以大一統(tǒng)帝王的身份,來審視曹操的所作所為,自然有不少不屑的成分在里面。

    記得當年朱元璋在給明孝陵選址的時候,發(fā)現鐘山上還有一座帝王陵,那便是孫權的陵墓。結果老朱來了一句:那就讓他給我看門好了。

    這是多么嘲諷的不屑啊,孫權好歹也是一代帝王好不好?為啥老朱會有這樣的感慨呢?還不就是因為孫權只有三分之一的天下,而老朱卻完成了大一統(tǒng)嘛!

    曹操在戰(zhàn)略布局上的水平,稍微差了點。

    這或許是李世民最在意的地方,曹操的確是個天才的戰(zhàn)術家,要不也不可能打那么多勝仗。可是曹操在戰(zhàn)略布局上,跟李世民比起來,似乎欠缺了一些火候。

    李世民也親自帶兵,可那是李世民要在他老爹跟前攢積分。等到他稱帝以后,戰(zhàn)略布局就顯得更加明顯了,反而使得他高超的戰(zhàn)術水平,不那么耀眼了。

    可曹操這輩子南征北戰(zhàn),到處跑來跑去,始終都是以一個將領的身份在奔波。甚至65歲高齡了,還要上戰(zhàn)場,這不是鬧著玩嘛!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君王、名士、謀臣、武將都有頂級人物出世,并互相爭鋒。

    拜《三國演義》所賜,這一時期的歷史名人,在民間的知名度普遍比較高,可以說是耳熟能詳。

    很多人看三國,包括我在內,都喜歡看武將之間的爭鋒,看誰誰用幾個回合干掉了誰。

    這也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中虛構出來的武將單挑模式,讓三國武將們特別突出,經歷特別好看,這讓三國武將們有別于其余歷史時期的武將們。

    戰(zhàn)場上的單挑模式成為三國武將的標簽之一,即使誰都知道這是虛構出來的,可很多人在聊三國武將時,都容易把這種模式給代入進去。

    一提起趙云,腦海中馬上出現的就是“長坂坡七進七出”,一提起關羽,腦海中馬上出現的是“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其余武將皆如是。

    這是《三國演義》中特別的武將描述模式,給三國武將們帶去的最值得關注的流量。

    稍許遺憾的是,歷史上的三國武將們,都欠缺傳承。

    包括“五虎上將”、“五子良將”、“江表十二虎臣”等等在內,三國武將們老去、死去之后,他們的后代普遍無法接過父輩的槍。

    這種現象也是特別突出,三國武將二代是集體沉淪,沒有一代新人換舊人的慷慨,全是一代不如一代。

    在《三國志》的記載中,知名武將的后代們,除極少數外,大多都只在提到了繼承父輩的爵位后,就再無記載出現,如記載“子承嗣”,然后就沒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么沒有小趙云、小張飛、小周瑜、小張遼們出來接班?本文就對此現象略作分析,供三國愛好者們參考。

    在我看來,出現武將二代集體沉淪的主要因素有三點:出身、教育、動力。

    三國時期,比較知名的武將,絕大多數都是寒門或豪強出身,真正是大世家、士族出身的極少。

    而三國政治官場中的頂流,卻是以世家、士族為主,他們才是說了算的集體。

    這一點,在曹魏政權中顯得最突出,曹操創(chuàng)業(yè)時,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到曹丕代漢后,就把人才選拔權拱手還給了世家、士族。

    因此,曹操打天下時,張遼、張郃、徐晃、許褚們如魚得水,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被信任和使用,能充分展現才華。

    等到他們的后代開始接班后,卻開始被掌控曹魏政治、軍事大權的世家、士族圈子默契的排擠和打壓。

    “五子良將”們的后代,即使能上戰(zhàn)場,也只是變成了世家、士族們囊中的炮灰將軍。

    如張遼、張郃等曾經統(tǒng)帥一路大軍力抗敵軍的情況,再也沒能出現,這無形之中,壓制了二代們可能具備的才華,有力使不出,也沒法立功。

    曹魏政權中,非世家、士族出身的武將,在后曹操時代,過得是很悲催的。

    鐘會隨便就能斬殺許褚的兒子,鄧艾滅蜀后,被世家們聯手做掉,都是這種狀況的體現。

    要想讓下一代超過自己,需要進行更良好的教育和培養(yǎng)。

    三國時期,能獲得最完備教育的,始終是世家、士族的后代,他們才有能力和教材對下一代進行強化和鍛煉。

    而非世家、士族出身的武將們,或許沒有類似的傳承思想和意識,也很難有相應的知識、書籍儲備,無力對下一代進行頂級教育和培養(yǎng)。

    所以,荀彧、陳群、司馬懿等家族培養(yǎng)出來的后代,不論文或武,大多即使比不上父輩,也差不了太多,他們有完備的知識傳承。

    關羽、張飛、甘寧、太史慈們的后代,除非天賦異稟,在后天的教育和培養(yǎng)上,是無法跟世家、士族們的后代比拼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沒有余力對下一代進行再教育和傳承。

    以蜀漢政權中的武將為例,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前半輩子跟劉備到處顛簸,不停地到處轉移,到處逃跑,哪有精力去考慮下一代的教育和培養(yǎng)?

    劉備創(chuàng)業(yè)的后發(fā),耽誤了蜀漢政權中武將二代們的教育和培養(yǎng),這或許也是后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原因之一。

    三國時期的武將一代,都是陪著君主們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了流芳百世也好,為了榮華富貴也好,始終是動力十足。

    “五虎上將”、“五子良將”、“江表十二虎臣”們,他們賣力打拼的動力之一,不就是為了拜將封侯、恩澤后世?

    而到了他們的下一代,這種動力就沒了,父輩們留下的功勛、財富、爵位,足夠讓二代們在父輩的恩萌下,享受一定的社會地位,享受錦衣玉食。

    三國鼎立后,誰也奈何不了誰的相對穩(wěn)固的大環(huán)境,也讓武將二代們失去了如父輩般奮斗的動力。

    世家、士族出身的下一代,需要更多的功勛去爭奪政治圈中的話語權,寒門、豪強出身的下一代,連這個動力都沒有,相當一部分變成了只能混吃等死的紈绔……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