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外貿訂單的消息像長了翅膀,不出三天就傳遍了整個縣城。染坊門口的石板路被踩得發亮,有來訂布做新衣裳的,有來打聽染布手藝的,還有縣報社的記者扛著相機來采訪,把蘇青禾和她的染缸拍了個遍。 “蘇師傅,您這‘雨過天青’真是用晨露染的?”記者舉著筆追問,筆記本上已經記了滿滿三頁。 蘇青禾正在給染缸換水,聞言直起身:“是,晨露性子純,泡出來的靛藍草少了火氣,顏色才清透。”她指了指院里的竹匾,“您看,這是剛收的靛藍草,得先攤開曬足四十九天,這是老規矩。” 記者邊記邊點頭:“聽說您還能染出月白、紫藤色?這些顏色都有什么講究嗎?” “講究可多了。”劉桂蘭端著茶水出來,笑著接過話,“月白得用井水浸,紫藤色要摻蘇木,哪樣都不能錯。我們青禾這手藝,是打小從娘胎里帶出來的靈氣。” 正說著,陸時衍騎著自行車停在門口,車后座捆著兩大捆白棉布。他擦了把額頭的汗,對蘇青禾說:“供銷社剛到的細棉布,我給你留了最好的一批,夠應付外貿訂單的頭一批貨了。” 蘇青禾趕緊迎上去:“陸同志,又讓你費心了。”伸手去接棉布時,指尖不小心碰到他的手背,兩人都像被燙了似的縮回手,蘇青禾的臉頰騰地紅了。 記者眼尖,“咔嚓”一聲按下快門,笑著說:“這張好,有生活氣息。陸同志經常來幫忙?” 陸時衍撓了撓頭:“我在文化館工作,幫著協調些材料供應,應該的。”他避開記者的目光,轉向蘇青禾,“周館長讓我問你,要不要申請個‘非遺傳承人’的稱號?市里最近在摸底,有了這稱號,進貨能走綠色通道。” 蘇青禾心里一動,這稱號她聽林老師傅提過,說是能讓手藝受保護。可轉念又怕手續太麻煩,正猶豫著,劉桂蘭已經拍了板:“要!咋不要?咱們青禾的手藝就該受保護。陸同志,這事就麻煩你多操心了。” 送走記者,蘇青禾看著堆成小山的白棉布,忽然犯了愁:“這么多布,光靠咱們娘仨,怕是趕不及交貨。”外貿訂單要求一個月內交兩百塊,學校的新訂單也催得緊,四個染缸連軸轉都未必夠。 趙小玲咬著嘴唇算:“我和兩個徒弟每天能繡六十朵花,染布的話,姐你一天能染二十塊,媽幫忙晾布……還是差遠了。” 陸時衍蹲在染缸邊,看著里面泛著的藍光忽然說:“我認識幾個待業的姑娘,手腳麻利,要不要請來幫忙?工錢按天算,先試試。” 這倒是個辦法。蘇青禾眼睛一亮:“她們愿意學染布嗎?這活兒得細心,還得不怕累。” “我去問問。”陸時衍站起身,“都是街坊家的閨女,知根知底,肯定靠譜。” 果然,第二天一早,陸時衍就領來三個姑娘。為首的叫春燕,是糧站會計的女兒,讀過高中,算賬快;另外兩個是姐妹,叫大妞、二妞,家里是種莊稼的,手上有勁兒,搓布擰水不在話下。 蘇青禾先教她們辨色:“這缸是淺藍,染液要淡,泡半個時辰就得撈;那缸是藏青,得煮夠一個時辰,顏色深了才算成。”她拿起兩塊布對比,“你們看,這兩塊差的不是色深,是‘氣’,藏青要沉,淺藍要飄,得摸著性子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