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李樂的戰略-《帝國霸主》
第(1/3)頁
不能直視美國在戰略層面上的強,不能直視美國在地理上以及工業儲備上的強,就不能理解美國真正的強大。
如果不能真正意義上的理解美國的強大,也就無法在戰略上真正超越美國,打破美國已經布置好的戰略大網。
撕裂美國這只蜘蛛編織的巨網,德國需要的不僅僅是力量,還需要找到這面大網的真正弱點。有蠻力還要有技巧,才能真正的打破美國之前的苦心布局!
美國越走越精彩的時候,美國的對手在做什么呢?英國正在忙著處理被美國威爾遜總統挑起的殖民地獨立運動!
在美國攜戰勝國之威,玩出十四點建議的時候,英國人的后院就起火了,這把火一直燒到了馬島海戰,才算是被英國撲滅掉了。
而這個時候的歐洲大陸上,法國人在干什么呢?法國人正在努力的壓縮德國的戰略空間,這是一戰仇恨得不到宣泄的一種報復。
可惜的是,法國在一戰開始之后一直都是戰區,本國被破壞嚴重不說,還在戰后得不到英國的強有力支持。
法國幾次三番打壓德國,都在美國和英國的無視下不了了之,這就讓法國的底氣在小摩擦中,被上臺的德國元首希特勒看穿了!
希特勒為什么敢兵進萊茵蘭,他從一系列的試探之中,發現了一個自己可以鉆的空子。
那就是經歷了一戰損失的法國,是不能再戰;失去了世界第一寶座的英國,是無力再戰;沒有表態的陰謀家美國,這個時候是不欲先戰!
通過與英國簽訂海軍條約,希特勒敏銳的看出了英國人的衰弱;通過法國入侵魯爾區的尷尬,希特勒發現了法國人的外強中干!
本著遠交近攻的基本策略,德國高層在不斷的試探中,發現只要他們不去招惹美國,那么在歐洲的擴張就無人能管了!
于是,高舉著德意志民族回歸的大旗,順著威爾遜總統十四點演講的臺階,德國人開始了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吞并!
在這個過程中,德國做的是美國給劃定的路線,美國當然不會干涉這種“默契行動”。英國是沒有閑暇去管,法國是管了卻沒底氣翻臉去管……
意大利早就不滿一戰之后國際上對它的利益不聞不問了,所以這個時候也抱著看戲的目的,閉上了自己的嘴巴。
你看,事情在這個時候就微妙起來了。英國人讓出了自己的位置,指了指那個王位,對美國說:“讓你了,以后你是老大!”
美國卻不上去,因為他做上去了,就要管德國在東歐的擴張,就要管怨氣沖天的法國,就要提防著英國背后捅刀!
用現在的流行語來說,就是這個時候人心散了,隊伍已經不好帶了!這個時候王座是一個燙手山芋,美國人不接!
當美國人不接英國人送給它的權杖,不上那個王位的時候,德國的擴張就無人能管,也沒有人帶頭去管了。
這也就是,為什么德國吞并了奧地利,占領了蘇臺德這一系列的動作,為什么如此順利,根本沒有人去管的深層原因!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