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李樂的戰略-《帝國霸主》
第(2/3)頁
難道德國四面擴張的初期,難道國防軍十萬變二十萬,二十萬變五十萬的時候,法國英國等國的態度,僅僅只是因為一句“綏靖政策”,就能解釋的清楚的么?
等德國入侵波蘭,英國和法國終于意識到,當年被美國力保下的德國,并沒有他們想象中那么脆弱!
或者說,德國人用自己的努力,把事情略微變得復雜了一些!那就是當德國這顆歐洲炸彈引爆開來的時候,美國才發現自己當年埋下的這顆炸彈,原來威力這么大!
李樂現在要做的戰略部署,就是要在美國這邊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局面已經失控之前,就把自己的戰略部署安排好!
他要順著美國布下的這張戰略大網,突然發力掙脫。而整個戰略的核心無非就是兩方面:一是自己的力量,二是自己的戰略。
力量上,他要強化德國的軍隊,爭取打贏之前沒有贏下來的戰爭,從武器體系上,到戰略戰術上,都力爭做到完美無缺。
要知道,在真正的歷史時空中,德國的戰略戰術上都是漏洞百出,根本算不得是完美。
武器體系上也不那么盡善盡美,有很多方面都值得改進,這都是李樂要強化的方面。
戰略層面上,李樂因為掌握著自己對未來的預知,至少可以給德國布置一手好牌!
比如說他正在經營的地中海,經營的利比亞油田,就是他在戰略層面上安排的第一個棋子!
挪威瑞典提供的鐵礦石,魯爾地區的煤礦,羅馬尼亞和利比亞的石油,德國在最大程度上接續了自己戰略物資上的短板。
伴隨著北非之戰的勝利,他可以從非洲中部地區拿到部分橡膠補給,至少可以說是勉強可以在物資上與美國一爭長短了。
另一個方面,李樂開始著手布置本國的國內戰略。他否定了希特勒在開戰之后就貫徹執行的破壞摧毀策略。
在李樂接替了希特勒的指揮權,成為德國的假元首的三個月時間里,李樂正在努力的轉變德國對內的種族政策,還有生產政策。
他變屠殺摧毀猶太人為壓榨,盡量改善和其他民族之間的關系,大力的恢復生產,強化國內在經濟方面的改革。
用最笨的辦法,他在波蘭境內的集中營,還有一些試點工廠開始實行準戰時動員體制。
命令愛娃去一個一個的調查這些工廠,監督這些工廠盡快進入生產狀態,李樂是一個廠房一個廠房在安排,讓德國進入戰時工業生產狀態。
李樂要把德國還有法國比利時等工業區強化起來,在工業產能上和美國抗衡,他知道這個振興任重道遠,可他比希特勒聰明的地方就在于,他走出了這一步,而希特勒根本就沒走!
作為從二十一世紀穿越來的人,李樂多多少少還有一些工業生產的企業激勵機制,這方面是他的愛好,因為他曾經思考過,二戰德國工業有沒有再提速的可能。
這些研究在李樂腦海里,是沒有什么太大的作用的,畢竟只是一些理論上的東西。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