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東線的戰備-《帝國霸主》
第(2/3)頁
20萬輛陸軍使用的汽車里,設想其中有百分之二十處于維修護理或者故障狀態——那就等于說有4萬輛汽車是無法使用的。
那把20萬輛這個基數擴大到40萬輛的時候,就代表有8萬輛汽車無法立刻使用或者面臨淘汰更新。
這也解釋了,為什么二十一世紀每年汽車廠商都能賣出上百萬輛汽車市場卻幾乎永遠不會飽和。
因為在全球汽車龐大的保有量面前,生產出來的新車只是替換報廢車輛罷了,甚至大多數地區,汽車的總數都沒有增加……
過去的兩個月時間里,德國生產的汽車是過去半年生產汽車數量的總和,可依舊還是沒有讓陸軍的汽車保有量提高多少。
更多的汽車意味著更多的油料消耗,還有更多的橡膠消耗。這些都是德國沒有辦法生產的,后續補充困難重重。
原本在這方面,希特勒是一個在專業領域并沒有任何主觀判斷的門外漢,可現在接替了他的李樂,明顯要懂得許多。
他在未來信息爆炸的年代,早就無數次的總結了元首的失敗,究竟存在哪些可以避免的缺陷。
真正的那個元首經常犯的錯誤,比如說不重視行政上深入細致的安排,也沒有耐性來實現長期的計劃這些問題,李樂是不會存在的。
正好相反,李樂細致入微的給出自己的建議,然后一點點的緩和矛盾,把自己想要的東西最終貫徹下去。
組建一支真正意義上的機械化部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德國在這方面欠債太多,需要補交的學費也太多太多了。
為了建造更多的卡車,李樂降低了汽車的建造要求,采用了偷工減料的辦法,盡可能的給現有的汽車型號簡配。
即便是如此,二線部隊裝備的汽車還有各種各樣的裝備,依舊品種繁多無法計數。德國后勤部門混亂不堪,讓人看一眼就頭疼無比。
鐵路部隊使用的卡車完全取自于法國,即便是這樣安排,他們依舊還是不能實現機械化推進。
俄國境內的鐵路每一寸都需要改裝,然后才能使用。這對于德國后勤部隊來說是一個巨大的難題,非常巨大的難題。
第三帝國境內那夸張到讓人難以置信的鐵路運輸網,是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過程中,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的基礎。
正是因為有了鐵路運輸線,而且敵人無法破壞這些運輸線,所以德國才能夠迅速在兩線之間轉移兵力,取得軍事上的一系列勝利。
可鐵路在戰爭中也暴露出了自己的問題,那就是過于死板的線路,無法觸及到前線變化無窮的末端。
希特勒和他的將領們找到了填補這個末端的辦法,那就是汽車!所以一時間,公路的地位在德國被提到了與鐵路并肩的高度。
今天,所有人都知道,要在戰場上取得成功,機械化甚至信息化的部隊,是必不可少的力量。
而在1935年前后,德國高層就已經意識到,要想要解決他們面對的困難,實現補給部隊的摩托化的確是十分重要的。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