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6太平洋-《帝國霸主》
第(1/3)頁
美國人擔心日本人做出不理智的決定,其實是有道理的。如果他們是李樂這樣的穿越者,他們就會充分的了解到日本究竟會多么干脆的發動太平洋戰爭。
日本大本營會用最不光彩的偷襲手段,搶先發動戰爭。他們會擴大戰爭到整個太平洋,任何人都不會幸免。
因為李樂這個變數的出現,日本最終沒有加入到軸心國之中,卻獲得了軸心國的技術支持與幫助。這給了日本很大的勇氣,讓它敢于在關鍵的時候挑起更大規模的戰爭。
在中國地區的勝利,讓日本嘗到了擴張的甜頭。可同樣是在中國地區的侵略,讓日本陷入了戰爭的泥淖之中。
前文就已經強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主要是比拼三大基礎工業原材料的一個過程。
日本在占領了中國東北和朝鮮等地區之后,卻無奈的發現,他們沒有找到任何可以刺激本國工業經濟的資源。
東北三省那個時候只有煤礦和鋼鐵,日本急需的重要戰略物資,也只有鋼鐵一種罷了。
剩下的橡膠還有石油資源,實際上日本依舊是不足的,這也是日本被美國扼住了喉嚨的主要原因。
根據披露出來的相關文件,真實的歷史之中,美國和日本有關太平洋戰爭之前的談判,內容簡直就讓人不忍直視。
都認為美國開出來的條件,一定是刺激日本,讓日本無法忍受,才最終導致了珍珠港事件的發生。
可是事實上卻根本不是如此,美國和日本談判之中,甚至開出了讓日本人都覺得有些寬松的條件。
在美國給出的底線中,日本只要撤退到九一八事變之后的控制線,交還中國部分被占領領土之后,美國就愿意與日本維持和平。
聽一聽!這就是美國這個世界警察所謂的公平:在1940年的時候,它甚至愿意和日本妥協,瓜分中國拖延戰爭的到來!
相反,是日本最后不愿意接受這個條件,才悍然發動了珍珠港襲擊,拉開了美國和日本太平洋之戰的序幕。
作為一個中國人,如果這個時候不為兩條瘋狗咬起來而鼓掌,都對不起這么精彩的一段歷史。
日本就這么貪心不足,寧愿堵上國運,都不愿意白撿一個東三省和朝鮮么?事實上也不是這樣。
實際上日本當時是愿意與美國簽訂這份和平條約的,可是軍方卻有另外一份顧慮。
身為大日本帝國的軍人,他們是有義務要保證自己的國家不會受到任何威脅的——至于威脅不威脅別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所以,在日本軍方看來,美國人給的條件雖好,可卻有一個致命的漏洞:資源!
日本當時的石油儲備,大概足夠日本軍隊使用1年的時間。這是一個極限,也是日本一直如鯁在喉的弱點。
如果與美國簽訂了和平條約,日本從大部分中國國土上撤軍,耗費的石油當然八成也要日本自己承擔。
一來一去,這中間估計就要耗費半年的時間。等到日本結束了撤軍,美國人突然翻臉了,那誰來保證大日本帝國的安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