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大漆泥金,釋迦牟尼-《鑒寶無雙》
第(2/3)頁
“嗯,喜歡就看看!”
此時,常松也有點兒不好意思,“沒事兒吧?我這開玩笑呢,你至于這么大反應嘛。”
“沒,我是想別的走神了。”
“沒事沒事,我這攤子上都是銅器,又不是瓷器,你倆別不好意思,不喜歡銅器也別在這兒浪費時間。”攤主隨即說道。
“緣分。”吳奪笑道,“我瞅瞅。”
常松則沖攤主笑了笑,又拍了拍吳奪的肩膀,轉到隔壁攤子上去看別的去了。他對銅器是一點兒興趣都沒有。
剛才的香爐,帶著款兒:大明宣德年制。吳奪不用試,也能看出,這跟“宣德爐”隔著十萬八千里呢,就是一現代仿品。
不過香爐后頭那件銅佛像,好像是有年份的。
這是一尊釋迦牟尼坐像,大漆泥金工藝。
不管是大漆泥金還是鎏金,最基礎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銅佛像生銹有損,也增加佛像的光彩。因為佛像往往是受供奉的。
但大漆泥金可要比鎏金的工藝簡單多了,同時也省金子啊,所以檔次自然也要低一些。
大漆就是生漆,先在鑄好的銅像上刷一層漆,干燥穩定之后,再用金粉調和生漆均勻涂刷一層;這一層的涂料看著像泥漿一樣,所以叫泥金。
而鎏金呢,也叫鎦金,又叫火鍍金。今天我們見到的鍍金的東西,是電鍍的;而古代采取的是“火鍍金”的辦法。
鎏金,簡單來說就是用加熱的辦法將金和水銀分離,讓金層留在器物表面;但具體步驟,卻是復雜繁瑣的,想做好費金費時費力,而且有時甚至會廢人——水銀畢竟是有毒的。
這尊大漆泥金的釋迦牟尼坐像,有“大頭佛”的感覺。只是品相不佳,大量泥金已經脫落,只剩少許斑斑駁駁,大面積露出了紫黑色的漆衣。
漆這個東西,天然是乳白色,氧化后變成紅色,經歷長時間則又會結成紫黑色的。
而所謂的大頭佛,是藏家的俗稱。明代一部分禪宗佛像,為了追求刻畫面部特征,會將頭部做得偏大;這樣一來,整體也會顯得有點兒比例失調。
而這種比例失調的風格,倒也成了一個鑒定要點。
吳奪距離佛像不遠,伸手就能碰到。既然能看明白的都看完了,感覺有年份,他便直接伸出了左手,貼上了底邊。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