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鼎分陰陽-《鑒寶無雙》
第(3/3)頁
“要不,吳哥你還是別看了,就當我沒說。反正也不是夏朝的鼎,就是唐代的仿制品罷了。”
吳奪笑了笑,“行。我就是征詢你的意見嘛。你要覺得不合適,我肯定不能勉強。”
“那你以后還帶我玩兒嘛?”
“兩碼事兒,不影響。”
“好,一言為定,擊掌為誓!”趙赟抬起了胖手。
吳奪和他啪啪啪了三下,“小趙同學,那我先回去了,下次再約逛市場的事兒。”
“好吧。”
吳奪和趙赟分別,回到了家里。
他點了一支煙,沒抽幾口,就忍不住坐到了電腦前,開始搜索關于九鼎的資料。
關于“禹鑄九鼎”,確實有一種說法是九只鼎分出了陰陽,“五者以應陽法,四者以象陰數”。
也就是說,有五只三足圓鼎為陽,有四只四足方鼎為陰。
這個說法,在唐代之前就有,比如晉代的《拾遺記》。
在李隆基的官仿場子里,依照這個說法,仿制或者說臆造九鼎,也不奇怪。而且,尺寸既然不大,更多的意味可能是作為模型或者觀賞品。
可在李隆基之前,武則天重鑄九鼎,卻是奔著國之重器去的。
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重鑄九鼎乃成。萬歲通天是武周的年號之一;武則天是個年號狂魔,當皇帝才十幾年,就用了十幾個年號。
這九鼎實在是太大了,據說最大的豫州鼎高一丈八尺,其他八鼎高一丈四尺,九只鼎一共用了五十六萬斤銅。
當時從玄武門外運進通天宮,就動用了十幾萬人,還有大象大牛之類的,費了好大的勁,武則天自己還寫了一篇《曳鼎歌》。
真正的大禹九鼎,想想也顯然不可能這么大;武則天弄了一套山寨貨,卻是好大排場。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