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江東巨眼,影青異色-《鑒寶無雙》
第(1/3)頁
鄭老師聽老尚這么說,便也沒有再說話,微笑著點點頭。老尚畢竟是辦事處主任,而且現在確實也沒結果。
實際上,在來的路上,梅小梅也告訴了吳奪一些情況。
其中一點就是,鄭老師認為這應該就是一片柴窯瓷片, 所以這一件六棱金杯,不失為一個重大發現。
同時,根據走私者的供出的一部分情況,這件六棱金杯,是上個月在蘇南一處墓葬中被盜掘的。
同一批走私文物中,有好幾件是出自這個墓葬,初步判斷是明晚期的墓葬,墓主身份疑似富商。
不過,走私者從盜墓團伙手中接貨, 交易比較隱蔽,目前尚未有這個盜墓團伙的確切線索。
吳奪在聽之前,對金杯的金質和年份是有判斷的。
從金質來看,含金量應該在七成到八成之間,類似于現在的18k金,這個硬度比較適合鑲嵌。
如果含金量太高,質地偏軟,估計瓷片現在就有可能掉下來了。也不能太低,含金量太低了金色不好看,而且不上檔次。
而金杯本身和鑲嵌瓷片的年份,從工藝細節上來看,大致符合明代特征。
吳奪搭上金杯,湊近仔細“看”起來。
吳奪首先聽到的,居然是明代的一位大收藏家。
此人名叫華夏,字中甫;不玩古的人可能沒聽說過這個人, 但這個人真真了不得。
先聽一個外號:江東巨眼。
一個人未必人如其名,但是外號往往是不會錯的。“江東巨眼”這個外號,足見其眼力。
華夏的經歷也不尋常, 他大概生活在明代弘治到嘉靖年間,無錫人,太學生。年少時游學各地,還拜過明代圣人王陽明為師,中年又和文徵明、祝枝山等人打成一片。
華夏在書畫上的眼力最高,但凡他收藏的東西,不僅是真跡,而且是精品。他有一處專門放置藏品的宅子,名叫“真賞齋”。文徵明就為了這個真賞齋,先后畫過兩次《真賞齋圖》。
華夏在書畫上眼力最高,另外對青銅器、金石、古籍善本也研究頗深,他收藏的上三代青銅器、金石、書畫、古籍善本,藏品之豐富,在明代就聲名赫赫。
如今真賞齋遺址仍在,屬于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而這件鑲嵌六片瓷片的六棱金杯,當年就是華夏的藏品。
華夏的瓷器收藏并不多,眼力應該比不了其他品類。至于他怎么得到的這六片瓷片吳奪沒聽到, 但是鑲嵌于金杯, 確實是出自他的安排。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