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禁小说,管理书籍排行榜,古风君子以泽,有声小说在线收听网

第七百七十四章于歷史不一樣的安陵事件!(二合一)-《大秦開局時間倒退三十秒》


    第(1/3)頁

    熊啟一死,秦國的相邦大位暫時沒了人選。

    真要論起來,這一次的王道寬法事件,起始于廷尉府。

    按道理,李斯是難辭其咎的。

    可是,李斯身處斡旋之中,只有嬴政等數人知道,李斯是在蘇劫的受命下提前給儒門下了坑。

    從明面上來說,李斯功勞是有,但是不能說在明處。

    不獎不罰,也算是最好的結果,當然,李斯并沒有半點的沮喪,反而,作為臣子,在最為合適的時候,暗中的立下功勞又不求賞賜,在嬴政心里,無疑再次給了李斯一個大大的贊字。

    宗室決議!

    相邦大位由國公暫領。

    隨即,蘇劫以國公爵位被任命為秦國的右丞相!

    朝野上下,也終于將這一次的儒門大案定下了綱調,詔書傳遍天下之后,可以想象的到,天下士子必然能再次深刻的認識到當代的秦王對法制的態度。

    事情隨著數日的傳播。

    首先,便傳到了關中百姓的口中。

    讓人意外的事情發生了,坑儒焚書,居然沒有一個百姓說半個不好。

    這一點,讓秦國朝野大驚不已。

    嬴政本做好了,被痛罵的覺悟,但現在一看,這個擔心還是多余了。

    此事,蘇劫命人四處探清民情。

    朝堂之上,蘇劫上前一步,道:“大王,民間之情,臣已然知曉,特來稟報。”

    嬴政點頭,說道:“丞相請說。”

    百官也都紛紛看來,他們也都極為意外,若說商君的焚書令,幾代君王不敢做,唯獨大王做了,按道理,應該是被痛罵才是。

    蘇劫接著說道:“民間所言,據實而論,大王以及我大秦在儒家大案中并沒有錯,儒家作為一個被我大秦和大王如此器重的學派,意欲統領天下文章和文明,不思為國效力,卻做出那么多烏七八糟的事情,此乃不忠,然而,在我等看來,儒家士人確實在階層中頗有聲望,可是,卻恰恰在民眾中最是沒有聲望,別的不說,就說,儒家向來所言,四體不勤五谷不分,不愛勞動這一則,便被百姓多視為痞子懶漢,再加上那些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之類的話,俯視百姓,不將百姓歸于一類,豈有民望?”

    蘇劫說道這里。

    群臣紛紛點頭稱是。

    儒家雖然口里說,民為貴,君為輕,但是,真要說其來,儒家的道義在言論上從來沒有看中過百姓,這個道義同樣也不單單針對百姓,于之有仇者從來不被儒家放過。

    比如,孔子和少正卯當年一起開學堂,可是,孔子門下的學生經常都偷偷跑去少正卯的學堂。

    這件事惹怒了孔子。

    孔子記恨之下,當了官,第一件事就殺了少正卯。

    這樣的作派,無疑是讓人不齒,尤其是百姓不齒。

    蘇劫說道:“此次,儒家所鼓噪的,恰恰又是民眾最苦不堪言的分封制,因為我大秦的法制,奴隸得以成平民,平民得以有田可耕,有衣可穿,有食可吃,若是回到分封制,不等于將百姓的立足之本給重新剝奪了嗎?所以,百姓誰也沒說儒家好,此番,聽到大王頒布天下的詔令,十有八九都是喊殺得好,儒家該殺!”

    嬴政點了點頭。

    沒有說話。

    大堂上,沒有任何一個臣子驀然開口。

    然而,李斯和蘇劫才知道,嬴政,真的殺了儒生嗎,并沒有,真正的儒生,都被發配了,而坑殺的四百六十七人,全部都是術士。

    可是,在天下人看來,嬴政是坑殺的儒生。

    嬴政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自然是,千古一帝,帝王仁心。

    ……

    安陵城。

    安陵君在城樓上,眺望著西面的秦軍大營,李信大軍駐扎在那里已然有半個多月,期間,每日都會派人前來說借地之事。

    然而,他的主國被秦國滅了,當初,本就抱著必死之心,召集了城中的兩萬士卒準備前往魏國于魏國舍身負義,可誰也想不到的是,秦國居然直接開始給魏國重建領地,絲毫沒有在進犯他們的意圖。

    安陵君對著身邊的項梁說道:“本君是不是對秦國有什么誤解?”

    若說當初,秦國不打安陵,也可以說是忙于修建土地,無暇顧及他們,可是,這兩年過去了,今日秦國可以說已然大軍壓境,可是,秋毫不犯不說,還和和氣氣的命人來和自己的這個城主來談借地,就說現在秦國二十萬大軍已然就在城外幾十里,城中的百姓都本以為殺身滅國之禍即將到來。

    可是這大軍秋毫不犯?

    城中更是傳出了秦國乃是仁義之軍的流言。

    一時讓安陵君升起了疑惑。

    如果是這樣的話,即便要和秦軍死磕,那民心都不在了,怎么號召?

    項梁說道:“安陵君此問到是有些明知故問之嫌啊。”

    安陵君看去,莫不說話。

    項梁說道:“秦國滅魏之后,這中原動蕩多生,天下大國小國更是惶惶如喪家之犬,秦國莫非就不擔心那些被滅了的老世族蠱惑人心而舉兵作亂的借鑒?四國連滅,秦國此舉便是在效仿周公平定管蔡之亂,保留些許德政之名的小封國,以為舊王族貴胄之出路,從而化解老世族的亡國仇恨,對復辟作亂乃是釜底抽薪。”

    安陵君聽完,若有所思。

    隨即,便率眾回到了府邸。

    項梁離開之后,安陵君叫來了他的心腹唐且,于是問道:“這件事,先生如何看啊。”

    項梁沒有直說,但是話里的意思,終究還是那句,到底是借還是不借。

    唐且捋了捋胡須,說道:“君上所憂,終歸是不愿卷入秦楚之爭而已,不管秦國此等做法是否釜底抽薪,對我安陵這樣的小國而言,并不重要,倘若置身于中,不管秦楚哪方相贏,對安陵都不是好事,倘若我等不相助于秦,楚勝,則必惡于秦,秦勝安陵百倍千倍,攻楚尚需用力,攻安陵根本是翻手之間,可若是秦勝,可畢竟安陵對于秦國來說,是滅楚的樞紐,在秦看來,不相助于秦,便等于助了楚,到時,無論如何,皆難以置身于世外啊。”

    安陵君聽完,說道:“知我心者,先生也,本君祖上受封于魏襄王,不曾逾越半步于中原寸土之毫厘,也不愿這五十里封地,卷入天下斡旋之中,項梁乃是本君之故交,此番來的目的,雖然其說,但本君安能不知,可終究,事勢無償,本君豈可因為私義而誤臣民的道理?”

    唐且欣然點頭說道:“君上能夠審時度勢,沒有固執于對秦國的仇恨,此乃值得慶賀之事,天下滄桑多少人都是因為彌蒙了雙眼,而做出了錯誤的決定,臣雖不知其然,但至少,秦國壓境,舉城百姓并無慌亂,依舊日升而作,日落而息,說到底,他們到底是相信安陵君,將自己托付給了安陵君。”

    安陵君接著說道:“楚國,也太看得起本君了,你說的對,雙眼若是蒙塵,便會自取殺身之禍,可是,本君的擔憂你可知道?”

    唐且點了點頭,說道:“秦國若是失去了耐心,一旦為了滅除而選擇攻打安陵,大王便失去了自己的封地,臣民也失去了自己的性命,君上所圖,只有一點,保留自己的土地,置身于事外。”

    安陵君說道:“不錯,可是,天下息壤,誰可獨善其身?本君想置身事外,終究是水中撈月!那若是答應,秦國一旦進了安陵,那安陵,還是本君的嗎?”

    唐且想了想說道:“若想讓秦國答應,未必沒有辦法。”

    “哦?先生說來聽聽,有何辦法?”

    唐且接著說道:“秦國入駐安陵,秋毫不犯,此必然屬于秦王的囑托,秦滅楚,非一日可成,安陵作為樞紐,是攻是借,依舊還是秦王說了算,秦軍輕易不會動用大軍,既然每日秦國都派遣人來勸說,那不如晾著他們不管,等到秦國失去了耐心,必然會對安陵進行最后的一番勸說,那時,君上便提出,讓秦王下旨,保留安陵于事外,當可借地,有了秦王詔令,以秦王秉性,必然因為一個小小的安陵而失信于天下。”

    安陵君思來想去,說道:“不錯,能夠拖延秦軍一些時日,也算本君對項梁有個交代了,希望他能理解本君吧。”

    ……

    李信很煩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