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因為,他們沒有兵員補充。 只能將傷兵送回,換來能征善戰的士卒,但總體來說,兵員最多只能補充到二十萬。 王賁等將領紛紛稽首:“吾等愿效死命!” 蘇劫看著一干將領,心知此戰之艱難。 要知道,歷史上滅楚,和現在滅楚,有相似之處,也有不相似之處。 不相似的地方那便是,歷史上李信大敗,隨即,秦國舉國動員了六十萬人馬,興舉國之力,再次和項燕對戰。 然而,現在,他們沒有六十萬。 只有二十萬不到。 蘇劫鏗鏘有力,厚重沉穩的聲音說道:“楚為天下大國,滅楚之根本,在于戒絕焦躁之心,以面對趙國強敵那般冷靜之心對戰楚國,本公的方略便是,不出輕兵,不出奇兵,全面正面推進,一城一地下之,直至完全占據楚國都城,全殲楚國主力,俘虜楚國王室,楚軍若于我軍一城一地爭奪,則我軍求之不得,楚軍若再度放棄平輿,寢城,則我軍便兵分兩路,主力進逼平輿于楚軍主力相持,絕不可開戰。另一方在我軍下城后,全力接手,整肅城防,鞏固我軍后方,一應城池穩固妥善,方可在尋下一城。” 蘇劫的戰法。 和李信可謂是斷然不同。 說白了,我們一城一城的打,你要送,我也不追,打下了,我就做城防! 最重要的是一點。 那就是秦軍絕不主動出戰! 然而。 眾將士知道,此次楚軍大勝秦軍,有了充沛的時間,面對楚國征調私兵,下一次面對的楚軍,可能就不是二十萬了,可能是三十萬,四十萬,甚至更多。 “末將明白!” “可有異議?” “沒有異議。”大將們整齊一聲,無人猶豫。 蘇劫特意又補充了一句,“大國決戰以總方略為上,但有異議,盡可明說!” 蘇劫有意無意的看向一直垂頭的李信。 蘇劫又看向副將章邯,問道:“章將軍以為如何?” 章邯說道:“簡單,扎實,可靠,該當如此!” 其實,這戰法和此前,他想的一樣,不一樣的是,那時候,秦楚還沒有交上手,秦國不管是士氣還是軍械,都遠勝楚國。 但現在不同,秦國大敗。 最終重要的是什么,這一次一定會成為持久戰,為什么會如此,那是因為在上一次,李信兵敗后,其隨軍糧草輜重于大型器械全部丟失,幾乎占了整個秦軍裝備的一半還多。 眼下,便是要補充這些大型器械并重新配備兵力,同時還要謀劃糧草輜重的運輸策略,就非短日可以進行。 “李信將軍?” 蘇劫看了看李信,也想重新振奮亦下李信的心意。 眾將看來,心中也是百般不是滋味! 可謂一生名譽盡毀啊。 換作任何人是秦王,你麾下的大將如此冒進,差點葬送二十萬人,還是在如此的滅國戰中,你還敢用嗎?你放心嗎? 李信半天沒說話。 終歸還是微微抬手,不難看出其眼角的淚跡,李信拱手說道:“輕兵下大國,李信之失已明!” 李信簡單的一句話,概括了他此次的大失。 那就是如此廣袤的大國,他用古來的輕兵戰法。 李信補充了一句說道:“章將軍此前,已然說過重兵壓強敵,此番謀略雖然尋常,但此番面對楚國,可謂是大智若愚,李信今日方知滅國之大道,已然遲也!” 李信面色通紅,字字坦誠,顯然是真心悔悟。 說到底,他還是喜歡用奇兵啊。 諸將士紛紛跟著李信一同喊了一聲“謹受教!” 得此一聲,蘇劫感懷安慰,道:“諸位已然明白首戰之錯,所謂,上下同欲者勝!風雨同舟者興!本公也算是安心了。” 蘇劫的意思是。 上下都是一個目標,都能明白自己的得失,就一定會勝。 大家同甘共苦,也一定會興盛,眼前這一幕,也說的是應景,頓時將士們也是感同身受,彼此之間,因為秦王那句,背后議論楚國大將及軍士的人,以亂國罪論處,更是感懷莫名。 這不也是希望大家風雨同舟,上下同欲嗎。 蘇劫看了一眼李信,眼神便環視了一圈,接著說道:“其實,本侯此番攻楚,也是行的奇兵,否則,何以二十萬大軍,欲滅楚四十萬?” 王賁等人不解看去。 國公也是奇兵? 李信也不由抬起頭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