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六二、北巡-《大宋金手指》
第(1/3)頁
第三六二章 北巡
崔與之死后,自是極盡哀榮,他八十三而死,算得上長壽,禮部專門為他辦了喪事,整個過程,他的家人除了準備棺槨之外,幾乎所有的事情都被代勞。
出喪的當日,天子甚至親自到了靈堂祭奠,雖然這有些不合乎禮法,但沒有任何人反對。崔與之此人為相十余載,無論是與天子還是還同僚都相處得極佳,整個朝廷之中,竟然找不到一個愿意詆毀他的人,這也算是一個異數了。
崔與之的逝世,讓趙與莒再次考慮到朝臣的年紀問題。真德秀、魏了翁都已年過六旬,若是放在他穿越來的那個時空,二人都早已去世。不過在這個時代,因為衛生醫療有極大的進步,也因為二人并沒有遭受迫害與貶斥,再加上趙與莒強行要求他們養生保健,所以二人身體還算尚可。不過趙與莒心中還是有些擔憂,萬一有個什么意外,朝中丞相真不知用誰為好。
再就是耶律楚材,趙與莒記得原本的歷史當中,他應該是西元一二四四年抑郁而死,也就是四年之后。故此,他專門去電,詢問真德秀與耶律楚材身體狀況,同時也從宮中派出擅于養生保健之道的宮女,趕往二人官署,監督二人的起居。
炎黃十四年對于大宋來說,實在不是一個吉利的年份,二月底崔與之病逝,六月酷暑中,天子生母榮王太妃全氏病逝,同月,天子大病,輟朝近半月之久。秋,紹興、臨安、嚴州秋糧絕收,兩浙路秋糧比常年少了七成。九月底,建康府蝗災迸發,蝗蟲席卷建康之后迅速向本已受災的兩浙、兩江擴散。十二月時,流求地震,淡水城損失慘重,傷亡人數過萬,財產損失不計其數。
這可謂是趙與莒親政以來最艱難的一年,親長去世對他的精神造成了很大的打擊,他堅強地扛了過來,而國家發生的災難又使得國庫迅速變得空虛起來,好在從炎黃九年開始,大宋便建立了國家戰略儲備制度,在臨安儲備了數百萬石糧食,因此糧食絕收和蝗災并未造成餓死人的慘劇。
這些接二連三的災難,讓民間開始出現竊竊私語,那就是天子的官制改革政策是否是獲罪于天,故此才會天降災難以示警告。
這種傳聞是難免的,特別是對于官制改革中失意的人來說更是如此,他們對此津津樂道,趙與莒卻無暇去理會。這世上總是如此,總有人在做實事,有人在云淡風輕地傳播著不負責的謠言。
炎黃十五年春正月,汴梁。
志旭揚笑瞇瞇地看著小孩兒們排著整齊的隊伍走向學堂,自從朝廷加大教育投入,免除學雜費的義務教育已經遍布整個大宋,而免費的營養早點提供,更是讓許多大人羨慕:一個在初等學堂的小孩兒,每天可以有一個果子或果脯、兩枚禽蛋外加每周一次的肉食。這種補貼并不意味著小孩兒的家庭可以免除對小孩子的部分撫養,相反,若是小孩兒空腹來學堂等著這營養餐,其家長必然會被官府的追究,初犯為上門質詢,再犯則要游街示眾了。朝廷花費巨量的錢鈔在孩童們的教育與營養之上,自然也帶動了相應產業的發展,以這營養餐為例,便使得水果種植成了規模,禽畜養殖業更是興盛,這又帶動了飼料農業的發展。
好在現在大宋海外有的是農場莊園,為大宋本土提供越來越廉價的糧食,而這又使得在本土單純種植糧食變得無利可圖,地方官府便又增加了一項職能,引導農民進行經濟作物與糧食作物、庭院經濟混合。
汴梁作為大宋在中原地區的行政中心,這些年來發展得甚為迅速,而且因為真德秀有過楚州的經驗,帶來了一批能下得鄉村的年輕官吏來,雖然時間還不長,卻隱約間恢復了宣和年間的繁華。進出汴梁火車站的人和貨,幾乎是每年翻一倍兒,使得每三年左右火車站便得擴建一次。
志旭揚如今成了汴梁火車站的負責人,這算是對他在京西礦難案中幫助吳文英的一種獎勵。看著這些孩子走進學堂,他便會回憶起自己當初千里迢迢逃到徐州時的情形,想到那讓自己口水不止的大鴨蛋,想到那個愿意以一身救同伴的小姑娘。
聽說她也嫁了人——男方是軍人,在近衛軍中就職。
志旭揚淡淡地吁了一聲,將某種被稱為遺憾的東西吐了出來。他還未成家,見過六娘那般的女子之后,他再瞧身邊那些嬌滴滴的小娘子們不上,這等花兒般鮮艷的姑娘都是極好極好的,可他就是不喜歡。
“總管,還有一個鐘點,方才來了電報,一個鐘點后便可到咱們這里!”
他正為著失落的一段情愫而悵然時,他的副手,那個才二十歲的精壯小伙兒來到他身邊行禮道。
“沿途清檢情形如何?”
“咱們轄區內這三日來清檢了十遍也不止,絕無任何差池!”副手應聲道,臉兒因為激動而泛出異樣的潮紅。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