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對于朱載圳來說,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過于眼睜睜地看著,原本獨屬于自己的皇位,越來越遠。 更為殘酷的是,縱使自己明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卻無能為力,不能有任何動作。 在朱載圳看來,倘若皇貴妃沈氏肚子里的這個孩子,順利長大成人的話,日后將有極大的可能,成為大明新一任的的儲君! 到那時朝中的大臣們,都將默契地向這個孩子靠攏,而自己和裕王則會徹底淪為奪嫡路上的失敗者,永世不得翻身。 到那時,也只能乞求勝利者的憐憫,進而留得一條性命。 畢竟,自古以來,奪嫡之路便兇險異常,一步踏空,便是萬劫不復的下場。 而古往今來,為了皇位,又有多少父子、兄弟同室操戈,骨肉相殘,無所不用其極! 在那么一瞬間,朱載圳的腦海中,甚至閃過了明成祖朱棣的身影,這位帝王便是通過奉天靖難的方式,從自己的侄子手中搶過了皇位。 不過很快,朱載圳便搖了搖頭,將這些不切實際的妄想,從腦海中盡數驅逐了出去。 他朱載圳可不是朱棣,他既沒有朱棣那樣的謀略城府,也沒有愿意為其誓死效忠的部下,藩王在就藩以后,便不得隨意離開封地,哪怕是給祖先掃墓這種事,也需要提前向朝廷請示。 “唉,難不成我就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嗎?” 朱載圳在說到這里的時候,臉上滿是黯然之色,隨后,只見其抬起頭來,看向窗外的夜色。 此刻,偶有冷冷月光探出云層,灑落在地,令人倍感孤寂。 就在這時,只聽門外傳來一陣輕微的敲門聲,朱載圳見狀,在深吸一口氣,平復好情緒后,方才出言吩咐道:“進來!” 話音落下,只聽‘吱呀’一聲,房間的門被推開,來人正是先前離去的管家。 朱載圳見管家去而復返,不由得挑了挑眉,緊跟著出言詢問道:“有什么事嗎?” 管家聽聞朱載圳此話,不敢有絲毫隱瞞,當即從袖中取出一封書信,低下頭,恭敬稟報道。 “殿下,剛剛有下人來報,說是無意間發現了這封信,為了保險起見……” 管家的話還沒說完,只見朱載圳擺了擺手,出言吩咐道:“行了,把信拿過來吧!” 管家聞言,不敢有絲毫怠慢,當即上前,將手中的書信遞交到朱載圳的手中。 朱載圳在從管家的手中接過信封后,便將其拆開,逐字逐句地瀏覽起了上面的內容。 良久,只見朱載圳將手上的書信放至一旁,臉上滿是莫名的神色,出言感慨道:“呵,徐階,真是沒想到,咱們居然會有這么一天!” 朱載圳可沒有忘記,當初他和裕王為了爭奪儲君之位,而斗得不可開交之際,正是徐階在背后替裕王出謀畫策。 眼下,雙方卻又因為一個共同的敵人,而走到了一起,這不得不讓朱載圳感嘆,世事的無常。 隨后,只見朱載圳抬起頭來看向管家,緊跟著吩咐道:“行了,這沒你什么事了,你先下去吧!” 管家聞言,當即俯下身體,恭敬應聲道:“是,殿下!” 待管家離開以后,房間內就只剩下了朱載圳一個人,只見其攥緊拳頭,無聲自語道:“哼,嚴嵩,無論如何,你都必須為先前的背叛,付出代價!” …… 接下來的幾天,朝野上下一片平靜,連半點波瀾都未曾產生,所有人都在屏息凝神,靜靜等待著一個消息。 盡管時間已經到達了九月份,但天氣并未因此而降溫多少,臨近傍晚,夕陽已經開始消失在天邊,天色也逐漸暗淡下來。 紫禁城,內閣。 此刻,盡管已經到了下值的時間,但內閣的眾人卻沒有離開的意思,仍在各自批閱著手上的奏疏。 但很明顯,他們的心思,并沒有放在眼前的奏疏上。 他們將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內閣的門口。 不久前,有小道消息從宮中流傳出來,說是陛下已經為皇貴妃沈氏肚子里的孩子,取好了名字。 在這之后不久,很快又有消息流傳出來,說是皇貴妃臨盆的日子,就在這幾天了。 此消息一出,朝中的文武百官,盡皆翹首以盼,甚至于連內閣都不例外。 就在這時,從內閣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不多時,只見一名胥吏急匆匆地跑進內閣。 徐階見此情形,顧不得手上還未批閱完畢的奏疏,猛地從座椅上起身,出言詢問道:“情況如何了,是不是貴妃娘娘那邊……” 在徐階之后,一旁的胡宗憲也緊跟著看向那名胥吏,出言詢問道:“是不是貴妃娘娘那邊有消息了?” 那名胥吏在察覺到眾人落在自己身上的目光后,不由得心頭一慌,當即躬身于地,小心翼翼地稟報道。 “稟……稟閣老,據……據說不久前,陛下親自派人去往了裕王府和景王府!” 眾人在從胥吏的口中得知這一消息后,臉上滿是掩飾不住的激動之色,畢竟,這件事對于所有人來說,都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隨后,只見高拱將內心紛亂的想法悉數壓下,站了出來,面向眾人,沉聲道:“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多半是貴妃娘娘那邊,即將臨盆了!” 高拱在說到這里的時候,停頓了片刻,又繼續道:“不然的話,陛下也不會在這個時候,派人去請裕王殿下和景王殿下!” 高拱的這個說法,很快便得到了在場所有人的一致認同,畢竟,從眼下的情況來看,這個消息有著極高的可信度。 一旁的張居正雖然面色如常,但從他藏在袖中的,那有些略微顫抖的手來看,他的內心并不平靜。 此刻的張居正,正抬起頭看向遠處的景色,在心中暗自祈禱:“皇貴妃沈氏肚子里的這個孩子,可一定要是個男孩啊!” 想到這里,張居正的心中,不由得生出一絲期盼。 漸漸地,天色越來越晚,內閣中亮起了橘黃色的燭火,除此之外,大明朝的六部,同樣也是燈火通明。 另一邊,英國公府那邊,也是同樣的一副光景。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