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第三師渡江-《北洋梟雄》
第(3/3)頁
率隊的皖系海軍軍官見機不妙,當即就是率領這支小艦隊退了回去。
打退了皖軍炮艦的進攻后,就可以讓第三師毫無危險的渡江了。
隨著各式各樣的船只來回運輸,第三師的一萬多人作戰人員終于是持續抵達了長江南岸,和第十四師成功匯合。
之所以渡江這么順利,這還是和第三師并沒有攜帶火炮、騎兵以及大量輜重渡江有關,他們只是把步兵等戰斗人員運輸過江而容易,如此自然就減輕了渡江的難度。
第三師總數一萬六千人,實際上渡江的只有一萬人左右,絕大部分炮兵、騎兵、工程、輜重等部隊實際上還在北岸呢。
然而這渡江的一萬人,絕大部分都是步兵等一線戰斗人員,因此得到第三師的增援后,奉軍在長江南岸的一線戰斗人員數量增援還是頗為可觀的。
等第三師剛渡江結束,奉軍就是開始對金陵正式展開了大規模的進攻。
他們意圖一舉南下金陵這個政治、軍事重鎮,從而奠定整個江南戰略的成功基礎。
不過奉軍一心要攻,人家的皖軍也不會傻傻的等著奉軍殺上門來然后繳槍投降,段祺瑞以第四師為主力,再拉上兩江第一師等皖軍省軍部隊,和奉軍的第三師、第十四師、第一混成旅等部隊廝殺到了一起。
而這么一場參戰兵力總數高達十萬人以上的大規模戰役,如果不出現什么奇跡的話自然不是一天兩天可以結束的,他們會圍繞著金陵一系列外圍戰術要點進行爭奪,對于奉軍來說,只要先拿下了這些外圍戰術要點,最后才能正式進攻金陵城區。
雖然這些外圍的戰斗也激烈非常,但是持續的時間較長,而且多為小規模的戰斗,從表面上看來彷佛金陵奉皖兩軍的交戰陷入了一種膠著階段。
無獨有偶,金陵方向如此,安慶和蕪湖以及當涂方向也同樣如此,雖然奉皖兩軍的交戰還在持續,但是大體上已經歸于平靜,爆發的都是小規模但是非常激戰的戰斗,并沒有出現說之前那種大規模迂回進攻,甚至出現全殲敵軍一個師的情況出現了。
這種情況已經趨向于一種消耗戰,比拼的就是雙方的士氣和組織更好,比拼的是雙方的后勤供應更好,比的是雙方的軍費更多。
所以前線陷入了這種消耗戰,整體上戰局呈現一種比較平靜的時候時,奉皖雙軍的后勤部門卻是忙綠異常,尤其是補給線長達上千公里的奉軍,為了維持前線部隊的作戰所需,從唐山到金陵前線,幾乎有高達數十萬的民夫忙綠著,肩挑手推,一點一點的把彈藥從北方運輸到南方前線,而這對于軍需部總長洪浦濤來說,面臨的壓力無疑是極大的。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