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要同化一個民族,絕不是簡單的事情。」 慶忌看著對面坐著的太子恒以及吳基,語重心長的道:「二十年前,天下還未大一統的時候,在大吳的土地上,生活著吳人、楚人、越人、齊人、秦人等等。」 「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每個諸侯國都有著自己的風俗習慣,甚至是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等。」 「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炎黃子孫。二三子皆為華夏人。」 「即便是這樣,朕還是經過了三十余年的奮戰,勵精圖治,苦心孤詣,這才掃滅列國,使散落紛亂的國家熔鑄成了大一統的國朝。」 頓了一下,慶忌不得不感慨萬千的道:「這個過程,朕花了很多年,太久太久,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 「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 「在我大吳的土地上,所有人都寫著一樣的文字,說著一樣的語言,用著一樣的貨幣,不分彼此。」 「但是子民們,已經打從心里認同自己是吳人嗎?未必,至少不全是這樣。」 慶忌自嘲的一笑,道:「還是有些冥頑不靈的叛逆分子,試圖顛覆大吳,恢復故國。」 吳基正色道:「皇祖父,這些叛逆的陰謀不會得逞。當今天下,國泰民安,黎庶們豐衣足食,哪里會冒著生命危險造反?」 「不錯。」 慶忌點了點頭道:「黎庶,我大吳的黎庶都是淳樸之人。但凡有一口飯吃,不至于食不果腹,他們都不會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 「但,基兒,朕想告訴你們的是,朕使天下大一統,四海為一家,對象是同宗同源的華夏人,尚且如此艱難,更何況是那些藩王國?」 「帝國現在有八十個藩王國,其中生活的民族不可計數,大大小小幾千個,要融合他們,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吳人,認可自己是吳人,談何容易?」 吳基沉吟片刻后,說道:「皇祖父,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是數十年,也可能是上百年,甚至是幾百年之久。」 「難說。」 慶忌輕笑一聲道:「大吳治下的八十個藩王國,現在都沒有強迫其臣民移風易俗,只是改幣制,學吳語,寫吳字,從小做起,這已經難能可貴了。」 在對待被征服的民族中,慶忌采取的是懷柔政策。 剛柔并濟,恩威并施。 這就是慶忌為何沒有在波斯、呂底亞、馬其頓等地區推行郡縣制,或者行省制的重要原因。 大吳八十個藩王國,這卿相大臣的位置何其之多? 寧為雞首,不做鳳尾。 正是這樣的道理。 一個郡的郡守跟一個藩王國的丞相,兩相比較之下,郡守自然是相形見絀的。 在大吳征服的無數王國、城邦當中,不乏舊貴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