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97章 臣天生獨具慧眼!-《北頌》
第(1/3)頁
川府境內多小部族,朝廷的政令很難影響到他們,那么將川府設為新政的試點,就不具代表性。
趙禎聽完了寇季的分析,疑問道:“那四哥覺得,該選何處?”
寇季沉吟道:“三秦之地?!?
“三秦之地?”
趙禎一愣,疑惑的道:“為何選三秦之地?”
寇季坦言道:“因為三秦之地夠窮。”
在秦漢唐時期,三秦之地絕對是天底下最富庶的地方。
可是到了宋朝,三秦之地就成了一個十分貧窮的地方。
窮到什么地步,窮到用鐵當錢。
時至今日,大宋已經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三秦之地依然有鐵錢在流通。
足可見,三秦之地的百姓們有多窮。
造成三秦之地百姓窮的原因是什么?
是經濟政治中心的轉移、是軍功制被取締、是職業兵代替了府兵、是經過了千百年過度壓榨以后土地貧瘠等多種因素。
“夠窮?”
趙禎一臉錯愕。
寇季直白的道:“不錯,夠窮……越窮的地方越容易出政績。只要新政在三秦之地出現成效,使得三秦之地的百姓逐漸變富裕。
那么天下間的百姓都會看得到。
到時候朝廷再向地方推行新政,就會變得十分容易?!?
為什么越窮就越容易出政績呢?
因為.asxs.低。
只要朝廷的資源稍微傾斜那么一點點。
三秦之地的百姓就能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富起來。
像是江寧府那些富庶的地方,朝廷資源傾斜一點點,根本翻不起什么大浪。
所以選擇三秦之地,更容易出政績,也更容易讓百姓們接受新政。
趙禎自然知道寇季口中那句‘越窮的地方越容易出政績’是什么意思。
“那便選三秦之地試行?!?
趙禎已經被寇季說服,所以毫不客氣的選擇了三秦之地。
寇季在趙禎說完話以后,問道:“官家準備讓誰去擔任三秦之地的知府?”
趙禎看著寇季道:“四哥有可推舉的人嗎?”
寇季坦言道:“范仲淹可擔當此重任?!?
趙禎一愣,思量道:“范仲淹在河西治理地方的時候,頗有建樹,也十分能吃苦,更扛得住壓力。李公曾經上奏過許多奏疏,稱贊范仲淹。
讓范仲淹去擔任三秦之地的知府,確實是一個十分好的人選?!?
說到此處,趙禎盯著寇季道:“但范仲淹擔任了三秦之地的知府,永興軍路的轉運使,可就無處安放了?!?
寇季沉吟了一下道:“調他去河西擔任轉運使,看他和李迪誰能鎮得住誰?!?
趙禎聞言先是一愣,隨后失笑道:“朝堂上能有幾個人鎮得住李迪的。調永興軍路轉運使去河西,必然會被李迪壓的喘不過氣。”
寇季淡然道:“臣若是沒有記錯的話,他在永興軍路任職轉運使,快十年了吧。十年時間過去了,三秦之地還是那么窮。
他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調他去給李迪當副手,已經是便宜他了。
他若是不愿意,就讓他去北邊吃沙子,吹冷風?!?
趙禎哭笑不得的搖搖頭,卻沒有反駁寇季的話。
此事定下了以后,趙禎又找呂夷簡三人商量了一下。
呂夷簡三人對寇季的提議不贊成,也不反對。
他們三人分別選擇河西、江寧府、川府,也有各自的用意。
呂夷簡選擇河西,是因為河西之地多俘虜之身的百姓。
朝廷如何在河西折騰都行,真要出了問題,大軍往河西一派,一切問題迎刃而解。
王曾選擇江寧府,是因為朝廷在江寧府推行新政的話,會遭受到很大的阻力。
只要朝廷能夠扛著阻力,將新政推行下去。
那么以后在其他地方推行新政,就會輕松許多。
張知白選擇川府,大致的想法跟呂夷簡差不多。
張知白覺得,推行新政,必然會遭到人反對。
一旦鬧出了事端,駐扎在大理內的十數萬大軍,可以快速的趕到川府境內平定。
他們三人雖然各有用意,但是在跟趙禎商討此事的時候,并沒有堅持己見。
因為此事背后真正的謀劃者是趙禎和寇季二人。
趙禎和寇季二人的想法和選擇,遠比他們三人的重要。
他們三人現在要做的就是頂住此事,避免出現紕漏。
他們三人對寇季提出的三秦之地沒有表態,但是對寇季推舉的人選,倒是舉雙手贊成。
他們三人十分的欣賞范仲淹。
范仲淹入京以后的所作所為,他們三個人都看在眼里,知道范仲淹是一個能擔當大任的人。
若不是范仲淹跟寇季走的太近,他們三人甚至還有心提拔一下范仲淹,將范仲淹當成儲相培養。
一個在他們眼里有儲相之姿的人,去三秦之地擔任知府,主持新政的推行。
他們很滿意。
此事定下來以后。
趙禎下旨調任了永興軍路上的轉運使等一類的主管官員。
隨后,趙禎再次下旨,該永興軍路為陜西府,府城定于長安。
設知府一人,主管民政;設監察使一人,主管監察;設鎮府將軍一人,主管地方兵馬。
府下設立十州七十二縣。
州內設知州、巡查、鎮州校尉。
縣內設有知縣、觀政官、縣尉。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佐官和六曹官吏若干。
在趙禎旨意下達以后,范仲淹就打點了行囊,隨同新任陜西府監察使龐籍,一起趕往了長安。
在臨行之前,范仲淹特地拜會了寇季。
寇府新宅。
花園。
寇季和范仲淹面對面的坐在軟毯上,面前擺放著一張矮幾,矮幾上擺放著一桌酒菜。
范仲淹一邊為寇季斟酒,一邊道:“先生,聽聞學生能夠出任新設的陜西府知府,是您推舉的?”
寇季端起酒杯,淺嘗了一口,撇撇嘴道:“朝野上下皆知的事情,還需要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