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目的-《為君殤》
第(3/3)頁
劉病已此舉,開始之時是卻有這等想法,但在遭到韋賢等人的拒絕后,又有韓增與趙充國避離,劉病已便想著借此事看看有多少人是絕對站在自己這一方的,可惜,結果很明顯,尚無人敢這般,這當中多少有幾分與霍光有關,大家都很清楚,這一事,霍光是站在韋賢一方的,何況定劉進為王之事,還是霍光的提議。
其實,此事演變到最后早已不是一個謚號之爭,而是君臣之爭,結果顯而易見,在霍光、韋賢、田光明與難得不站在劉病已這一方的邴吉的反對之下,劉病已輸了。
許平君不懂這當中的許多,可也清楚地體會到劉病已散發的無奈與幾分無助,兩人其實都差不多,以前,許平君尚有家人相陪;如今,宮廷之中,也就只有劉病已一人,而劉病已卻是這么多年一直如此。
劉進的謚號定下,劉病已態度已軟,之后的事便好辦多了,只不過爭執又出現在了對劉據的謚號之中,參與謚號擬定幾人,給了劉據一個“孝”字,而劉病已再次提出了不同意見,表示劉據用劉徹之兵,目的雖好,可終難逃不孝之命,父子干戈,劉據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此,怎還能擔得起一個“孝”字呢,提出要將“孝”字該為“戾”字。
這一次,劉病已也是含著幾分賭氣之意,既然你們用禮法不讓我自己的父親作為“皇考”,那我便也已禮儀規矩來質疑你們所選定的謚號,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君權至上,劉病已身為一國之君,自也不希望劉據之事再次發生,在追封謚號,當著滿朝文武之面這般說,無異于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劉病已倒是說的有理有據,竟讓韋賢也找不出反駁之語,只是覺得未免有些不妥,畢竟,劉病已能夠登基,少不了劉據的功勞,劉進離世之時尚無功績,反是劉據的寬厚傳于民間,這才能如此順利。
韋賢還欲上言說說人情之事,為劉據抱不平之時,卻被霍光搶先一步,同意了劉病已這決定。不過,對于韋賢來說,只要劉病已別再動皇考的心思便好,在霍光言畢之后,也就不再說什么,不論如何,總不能步步都駁了皇帝的面子,既然他都搬出了規矩二字,想來也是有所準備的,這一樁由著他便是了。
有了霍光的表態,韋賢的不吭聲,這一次的倒是很順利地通過了,于是,這謚號總算可落下了帷幕,劉病已登基后禮儀這一塊的工作也算是收尾了。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