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結義二-《我只想當一個安靜的修仙者》
第(1/3)頁
劉表字景升,山陽郡高平今山東微山人。漢魯恭王劉余之后,東漢末年名士,漢末群雄之一。
他身長八尺余,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于世,與七位賢士同號為“八俊”。為大將軍何進辟為掾,出任北軍中候。
后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
李傕任命劉表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封成武侯,假節,以為己援。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并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里,帶甲十余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后又常抗曹操。
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于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后更寵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
初平元年190年,荊州刺史王叡為孫堅所殺,董卓上書派劉表繼任。
由于當時江南宗賊甚盛,袁術屯于魯陽,手下擁有所有南陽之眾。
吳人蘇代為長沙太守,貝羽為HR縣長,各據民兵而于當地稱霸,導致劉表無法直接上任。他于是匿名獨身赴荊州,方才得以上任。
劉表至荊州后,單馬入宜城,與延中廬縣人蒯良、蒯越及襄陽人蔡瑁等共謀大略。
劉表問道:“此間宗賊甚盛,群眾不附,袁術因而取亂,禍事如今已至了啊!我希望在這里征兵,但恐其不能聚集,眾位有何對策呢?”
蒯良道:“群眾不附的原因,是出于仁之不足,群眾依附而不能興治的原因,是出于義之不足;如果仁義之道能行,則百姓來歸如水勢之向下,何必擔憂來者之不從而要問興兵之策呢?”
劉表又問蒯越,蒯越說:“治平者以仁義為先,治亂者以權謀為先。兵不在多,在能得其人。袁術為人勇而無斷,蘇代、貝羽皆一勇之武夫,不足為慮。宗賊首領多貪暴,為其屬下所憂。我手下有一些平日具備修養的人,若遣去示之以利,宗賊首領必定持眾而來。使君便誅其無道者,再撫而用其眾。如此一州之人,都樂于留守此州,得知使君為人有德,必定扶老攜弱而至。然后兵集眾附,南據江陵,北守襄陽,荊州八郡可傳檄而定。袁術等人雖至,亦無所能為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