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君主立憲-《圣唐之天策神將》
第(1/3)頁
隨著長安之戰的落幕,李承威的二十萬大軍功虧一簣,四散奔逃,范陽之亂就此塵埃落定,雖然平反的時間比歷史上的安史之亂要快得多,但是依舊無法挽回此次事件對大唐帶來的影響。
吐蕃趁機攻占了河西走廊的部分土地,突厥則在幽州地界有所活動,還有高麗隱隱有脫離唐朝的動向。唐肅宗收納了高麗之后根本沒有向李善一樣采取懷柔的策略進行民族融合,而是強制壓迫。這導致高麗人與漢人一直有很深的隔閡,所以高麗根本沒有融入唐朝,只是屈服于唐朝的武力之下。、
一旦唐朝武力不濟,國力衰退,很快高麗就會脫離大唐的。
反觀日本,在李善的多方舉措并舉的手段之下,如今大理人已經和日本人逐漸的融合,漢文化更是有取代本土文化的趨勢。現在日本的官方語言已經成了漢語,而所有學堂教習、史書材料也都是漢語所著,真正的融合已經成為了趨勢。這時候,即便李善不去控制,融合也會繼續進行。
公元747年,經過一段時間的整頓,李善清理了朝中的叛臣賊子,收拾了殘兵敗寇,終于將大唐的局面穩定了下來。
三月,李善對河西走廊發動了攻勢,短短兩個月時間就清掃了河西走廊的吐蕃勢力,并且順路去突厥的王庭轉了一圈。
對于這種武力的威壓,吐蕃與突厥都明智的選擇了退軍投降,簽訂了一系列的和平條約。李善肯定不會相信他們所謂的和平協定,相比之下李善更注重實際,每年的賠款是必須的。同樣,在兩國邊境建立經濟貿易往來,要求吐蕃出兵出力修建一條通往內部的官道。突厥則要減少邊疆駐防。
至于高麗,李善采用了他之前對付日本的辦法,通過大量的移民,將高麗人移居到大唐同時將漢人移居高麗,還是施行四等分的分區制度。
這一系列的舉措都得到了相應的回報,但是大唐內部的問題依舊非常的嚴重。最重要的就是府兵制不破環,節度使制度的泛濫。不過李善已經有很好的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了,飛艇的威力配合炸藥的威懾力,完全取代了重兵布防的意義。
在李善的威壓之下,逐個節度使相繼交出兵權,藩鎮制度被罷黜。
同時,李善將大理的先進技術以及教學方式完全的引入唐朝,放棄科舉考試,將科學列入最重要的評價之中。人才選拔制度也開始逐步走向科學化、公平化。
而李善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還不是這些。
這些所有的制度,雖然可以對唐朝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如果李善死了,很可能下一代就會變成原來的樣子。李善非常明白,現在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還存在于每個士族的心中,他們在骨子里歧視平民、推崇王道。這些人是封建主義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李善變革道路上最大的阻礙。
封建社會雖然是皇權至上,但是皇權卻不是最受益的人。皇帝雖然擁有最大的權利,擁有最奢華的享受,皇族成為這個世界上最為獨特的家族。但是,封建主義的最大受益者其實是士族,士族是皇權之下最堅實的擁護者,他們以皇權為庇護,在皇權之下,他們是最高一個等級。士農工商,士族人數不及其他三行的百分之一卻可以壓迫這三個階級,這是最大的枷鎖。
李善要做的就是打破這個枷鎖,廢除科舉就是最好的舉措,同時施行新式的教育。但是教育在沒有普及之前,換句話說,在唐朝這樣的生產水平之下,能夠讓孩子讀書的依舊只有士族。
所以李善必須將士族對其他行業的壓迫完全消除,那么唯一的途徑就是,撤掉士族頭上的庇護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