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再將同樣的思考方式類比到意識上,便有了意識的最小單位——好吧,這個比較復雜。還記得“意識獨立于物質與能量之外”的說法吧。如果我們把意識的最小單位稱為“意識子”,或“靈子”(天吶,這個聽上去真的很酷),不免會有將其物質化或能量化的嫌疑。所以,我們就先稱它為“大白菜子”好了。 事實上,靈學界中根本沒人為“大白菜子”命名。這其實是有前車之鑒的。把上帝命名為“意識”的那次不就出事了嘛。 靈學家康納德·維特發現附著態意識必然處于振動的狀態。與能量相同,意識的振動也不是連續的,而是以“大白菜子”為最小單位進行的。小于“一大白菜子”的振動即使存在,也是不具有意義的。換句話說,有意義的附著態意識只能以“大白菜子”的整數倍進行振動。 遵循了大多數靈學家與科學家的自戀傳統,康納德·維特將意識的最小單位命名為“1維特”,簡寫為“1維”(1 vin)。 —————————————— 三、靈學中特有的概念——表達 —————————————— 有了“1維特”這個概念,我們一直在說的“大白菜”瞬間變得易懂了許多。 這里我們需要再次借鑒量子力學的思考方式。把“1維特”想象成是一個點。 你大概想說:不是不能物質化么! 呃,這個是真的沒有辦法。我們總不能用無法理解的東西去解釋另一個無法理解的東西吧。如果對你有幫助,你可以不去想象一個畫在紙上的點,而想象什么更特殊的……比如說,上帝的點!對,按照所羅門的想法,上帝就是由一堆這樣的點組成的。后來,維特發現了“附著態意識必然振動,游離態意識必然不振動”的事實。結合這兩者,我們便可以說:上帝是由一堆不振動的點組成的,而我們自己,人類,則是由一副生物外殼,外加一堆振動的點所組成的。 說到這里,上述的所有內容終于串聯到一起了。 意識在獨立存在的時候,是一些不振動的點,并且不具有意義。這樣的意識稱為游離態意識。 當意識依附于載體之后(載體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能量),它必然以“1維特”的整數倍進行振動,而這種振動也讓它具有了意義。這樣的意識稱為附著態意識。 你看,人類意識的誕生需要經歷一個從無意義到有意義的過程,但在這個過程中,無意義的東西并不是不存在的。 這個在某種程度上同時肯定(或否定)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過程,靈學中稱之為“表達”。 “表達”不僅僅適用于意識,也適用于物質與能量。為了更明確地理解“表達”這一概念,讓我們看回普朗克長度與阿基里斯悖論的例子。 為了追上烏龜,阿基里斯需要跑過最后一個普朗克長度,但“跑過”這個詞似乎用得不太恰當。小于普朗克長度的空間是沒有意義的,所以阿基里斯要如何“跑過”它呢?總不能空間翹曲吧。不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超能力了,走一步路就能翹曲好多次。這里,就需要引入“表達”的概念。靈學認為空間是連續的,但不是每一部分的空間都具有意義。想要具有意義,就需要“表達”,也就是達到普朗克長度。如果比普朗克長度還小,就會撞出一個黑洞,導致其無法測量——好吧,這里我跳了一大步。我畢竟是靈學家,又不是來這里給你上物理課的——即使這樣的空間確實存在,卻也是沒有意義的。 結合這一切,我們終于明白了亞倫·所羅門在他生命將盡時究竟經歷了什么。 沒錯,早在“1維特”的概念被提出以前,所羅門就已經明白了一件事。而這件事,恐怕表達能力再好的人也無法將它說得好聽點吧。 [ 上帝是存在的,卻也是沒有意義的。 —— 亞倫·所羅門 ]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