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唐朝公務員無彈窗 間一天天過去,但龍門縣的喧囂躁動卻看不出有半點的跡象。時令過了三月之后,雖然東谷梯子田的修建已經初成規模,但山谷里的人不僅沒減少,反倒是益來的多了,除了此前那些棒壯的丁男之外,新加入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健壯農婦,修梯田,種莊稼之余,東谷里最新的一個熱點就是蓋房子。 比鄰著梯子田下的山谷,一面面三兩尺、四五尺的土墻如雨后春筍般冒起來。 借鑒修梯田的經驗,莊戶們蓋房子時采用的也是集體合作的方式,其情形類似于后世的合作社,三五家或是五六家人聯合起來按著抓鬮定出的順序依次蓋房,人多好干活,眾人一起上陣之后,原本對于一家一戶而言極其艱難的建房過程就顯得輕松了許多。 要說這段時間里龍門縣唐人百姓的日子過的是真苦,忙完地里忙建房,每天幾乎都是從一睜眼就開始干牛馬般的重活,一干就干到天色黑定之后才收工。勞動強度之大,持續時間之長即便是最能熬苦的莊戶人也累的齜牙咧嘴,往往一倒下之后就再不愿意起來。 不僅是他們這些正當年的壯實人如此,就是還在鄉下家里留守的老人和孩子也不輕松,兒子和媳婦兒都走了,年老體衰的老人們只能再次咬緊牙巴骨榨出身體里的每一份精力支撐起整個家,山上的坡地要經管,屋里地小孩子要帶好,此外還有那些牲口家禽要照料,任這那一樣都不是輕省活路。 活計實在是太多的干不過來,就連正在耍玩之年的孩童也不得不提前上陣,縱觀整個龍門鄉村,這段時間里六七歲孩子背著比他們人還高的繡筐打牛草,七八歲孩子踩在木杌子上夠著灶臺做飯地情景比比皆是,而給他們燒鍋的很有可能就是年僅四五歲的弟弟妹妹。 總而言之,縣城邊的東谷就像一個巨型的吸納器,不僅將整個龍門鄉村的壯勞力吸收一空,甚至將整個龍門鄉村所有能積蓄起地力量都吸干榨盡,即便是鬢斑白的老人和尚在稚齡的孩子也同樣如此。或這東谷更像一個龐然巨獸,需要兩萬多唐人百姓投入所有地氣力和血汗才能勉強喂飽它那不知~足的胃口。 累是真累,苦也是真苦,但奇怪的是盡管這么累這么苦卻沒多少人抱怨,雖然東谷的莊戶們每天收工時都累得連話都不想多說一句,但到第二天一早他們依舊會精神抖擻地起來,修梯田的干勁兒和杭杭的筑墻打夯聲半點也不會比前一天小。 干的累極苦極的時候,莊戶和他們的渾家們總會不由自主地扭頭去看看那一塊塊整齊的梯子田,看看那一寸寸高起來地夯土墻,這一刻,中國農人千百年傳承在骨子里的耐性就會迸出最耀眼地光芒,只要有希望,只要有實實在在能讓生活過的好起來地希望,他們就肯把勤勞的美德揮到極致,像牛馬一樣,甚至比牛馬更能干,更能熬苦。 這正是一個民族真正的脊梁所在,是永不枯竭,潛力無限的力量之源。 龍門大市場地修建比起東谷要快了許多。畢竟這里只是蓋房子。畢竟修建這大市場地人有著足夠地錢糧保障。一度還有許多龍門縣城地百姓看著即將建好地連片屋宇愁――一旦這大市場建好以后。這段時間容易掙錢好活人地日子就該到頭了!但隨后生地一切悄然打消了他們地顧慮。 就在大市場地建設剛剛進入尾聲地時候。一支支地商隊再次蜂擁而至。這次商隊帶來地全是貨物。不僅南貨多。甚至還有從波斯傳來地海貨一箱箱一捆捆都塞進了前面剛建好不久地房子里。隨著這些貨物到來地還有許許多多地商賈。看到他們縣城百姓還真就納悶了。這消息咋就傳地恁般快法?這才多少時候。這些個商客賈客們可就知道龍門縣建大市場地消息了? 這邊遠處地商隊和商客剛到。那邊龍門百姓們這段時間已經無比熟悉地奚人牛車就到了。一輛連著一輛。一車連著一車滿滿裝著地都是皮貨。藥材。牲口等等出產。 交易就在尚未完全建好地大市場上開始了。以錢買貨、以貨易貨。各種交易手段都被用上。隨后便見剛剛卸下皮貨牲口地奚人們又開始往牛車上裝起一錠錠地布帛綢緞。團茶。瓷器。鐵器等等等等;而那些運載南貨而來地商隊則裝起一捆捆皮貨。藥材。趕放起一群群能在關內賣個好價錢地良駒。 一南一北互通有無。龍門大市場甫一開市就顯現出巨大地貨物集散吞吐及交易能力。時間稍長些之后。不僅關內同屬~州府里其它縣治地商賈們開始往這邊湊。更遠處地州縣也有聞風而來地;南邊已是如此。北邊就表現地更為強烈。先是龍門奚來人。隨后就見著饒樂草原上地奚人也到了。慢慢地就連松漠地契丹人也會騎好幾 趕來此地。他們已不滿足于經由圖也卓之手販賣過去想要親自過來瞅瞅這地方到底是個什么樣子。而此前他們若要置辦什么金貴唐貨時。最近也得跑到懷戎城地。 大市場的開啟為龍門縣城帶來了巨大的流動人口,酒肆、大車店、茶肆、煙花青樓的數量在前次大市場修建之初的基礎上出現了第二次爆炸性增長,這一段時間里基本已經到了只要你敢開店就不愁沒生意的地步,就不說別人,單是龍門客棧的掌柜管平潮一人就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里連開了三家分店,且還在雄心勃勃的準備著開第四家,現如今數錢數到手軟、做夢都能笑醒的管大掌柜再也沒在背地里啐過縣尊唐成,更沒罵過“狗官”了,這要不是怕天上地神靈怪罪,他都恨不得把家里請的財神爺換成唐縣尊的畫像。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