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量化改革”!-《大富貴人生》
第(2/3)頁
“你公司和工廠里的人事變動,根據線報以及我們掌握的,相當一部分人來自己經理公司,以及市政調過來的編外人員,但是都有所關聯。公司定單主要來自市里的安排,贏利方面保守經營為主,問題也不大。負債方面有點大,主要是主事人不是你,貸款利率,以及用料進貨方面,有些弊端,只怕是難免的……”
坐在那里一邊聽的賀子龍,一邊也在看經要,邊聽邊點頭:“嗯,可以理解。以國企結構模式主導,大概也就是這般了……”
“你們有什么好提議嗎……?”合上紀要的賀子龍,認真的看向面前的幾個人。
那幾個人相互間看了眼,換另一個人說道:“如果你沒有回來,早晚這里會演變成以政府為主導的,公私相結合的,股份制改動,大概過程會是這樣的……”
賀子龍很認真的聽著……
在八九十年代,私企老板和國企老總的界限非常模糊,特別是在以政府為指導的公司和工廠內。
或許在一般老百姓眼中,那電子工廠和那好大的地皮,全都是賀子龍的私人產物。他已是巨富,但是放在以貸款為代價,政策寬容下的產物。在不少領導們眼,卻可能只是把賀子龍當成一個有些股份和自主權的廠長,說難聽點,骨子里甚至認為廠里的一切都屬于國有資產,也未可知。
沒有誰對誰錯,這是一筆因為摸的石頭過河,時代產生的糊涂賬,習慣成自然。
就好像在賀子龍的記憶當中,不少家鄉的小工廠,在八十年代的時候。甚至為了安全,掛靠在鎮政府,性質由私人作坊轉變為社隊企業(即鄉鎮企業)。
所謂政策年年變,掛靠多半可以閃避一時的政策負面影響,卻也會帶有巨大的隱患。比如說,因為掛靠和幫扶原因很難說的清楚明白。
久而久之,之后。
由于掛靠關系,屬于集體所有制,根本沒有清晰的股權劃分,這是80年代特殊的歷史產物。別說那些領導們了,可能連小工廠的老板自己,也變成了半個公務員,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是誰。
大名鼎鼎的科龍和健力寶皆如此,其實美的和格力前期也是如此。
提到董明珠,我們都知道她對格力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那么,格力公司是屬于董明珠一個人的嗎?換句話來說,格力是國企還是私企呢?
國有資本大于50%即國有控股的話,都屬于國企,可以說,如果這么說的話,賀子龍現在這個電子工廠也很難定性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