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兵法上確實是有這么一說,但是,就當是情況而言,秦軍新敗,軍心士氣不穩,而且人數眾多,指揮難度大,并不適合臨敵變陣,兵勢如水,一旦動起來,就不是那么好控制的。在我看來,最好的做法應該是主力逼陣,以騎兵側翼迂回攻擊,在晉軍陣腳大亂后,主力再渡河進攻;或者一直等,等到中軍主力全部到來,強行渡河。怎么著都比一廂情愿的“半渡而擊之”好得多,要知道,對方敢于渡河,就一定會有所防備。 果然,秦軍在接到后撤命令后,陣勢頓時大亂,不可復止。那個叫朱序的間諜更是趁機在后陣大呼“秦兵敗矣!”正在撤退中的前秦將士真的以為秦軍已敗,于是爭相逃跑,一發不可收拾。 這時,謝玄所率領的八千精騎已經渡過淝水,趁勢猛沖,前秦部隊更加混亂。苻融在阻止部隊后撤時跌下戰馬,被晉軍殺死,苻堅也在亂軍之中被流失射中,秦軍前鋒統帥被殺,直接導致全軍崩潰。晉軍乘勝追殺,直至青崗(壽陽西北)。 前秦后續部隊見前軍潰敗,也一起潰退,四散逃命。逃跑途中,聞風聲鶴唳,皆以為晉軍追至,晝夜不敢息。據史書記載,在此戰中,前秦士兵被晉軍殺死,被凍死、餓死,自相踐踏而死者,“蔽野塞川”! 苻堅單騎逃至淮北,潸然流涕,對隨行的張夫人(曾勸苻堅不要出兵)道:“吾今復何面目治天下乎!” 不僅沒有面目統治天下,經此一戰,苻堅連統治前秦的資格和實力都已喪失。 在苻堅慘敗的同時,幽、冀軍進至彭城的部隊,涼州軍進至咸陽的人馬,相繼退走。 龍驤將軍姚萇,正自蜀地順流而下,聞苻堅兵潰,退回原州郡。 荊州方向,慕容暐戰敗,部將被殺,自己棄軍而逃。 至此,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秦、晉淝水之戰以前秦的慘敗而告終, 苻堅逃回淮北后,所統大軍大都潰散,只有慕容垂所率三萬余人全師而還,并護送苻堅回到洛陽。 383年年底,苻堅回到長安,等待他的,是前秦整個政權的總崩潰。 勝利的消息傳到建康時,晉軍統帥謝安正在和客人下棋,隨意看了一眼戰報,便將其放在床上,了無喜色,淡定如常,繼續下棋。不過客人實在是憋不住,問他前線情況如何,謝安徐徐答曰:“小兒輩遂已破賊?!鄙院罂腿烁孓o,謝安回屋,在過門檻時不小心將所穿木屐的屐齒折斷都沒發覺,可見心中喜悅之情。而這,就是典故“謝安折屐”之由來。 一顆熱忱卻鎮定的心,鼓舞了整個東晉的抗戰。 淝水之戰后,東晉先后收復了襄陽、彭城、蜀地等在淝水之戰前丟失的全部領土,而且有乘機向北擴張之勢。但是,外在威脅解除之后,東晉內部潛在矛盾再度凸顯,謝家父子叔侄遭受排擠,謝安憂憤成疾,在淝水之戰的兩年之后(公元385年)去世。東晉未能抓住機遇,匡復中原。 前秦發動的,旨在滅亡東晉的淝水之戰,是中國歷史上規??涨暗拇髴鹨?,其力量對比之懸殊,結果之出乎意料,損失之慘重,影響之深遠,絕無僅有。除上文提到的失敗原因外,總結有以下幾點: 一,苻堅對國內形勢估計錯誤。 伐晉之戰,是一定會發生的,在前秦統一北方的基調形成之時,這一點就成為歷史發展之必然。但是,攻打晉國的時機卻是可以人為選擇的,前秦發動戰爭時,選擇的時機并不對其有利。 正如文中反對伐晉的大臣們所提到的那樣,前秦統一北方時日尚淺,根基不夠穩定;政權內部民族之間矛盾重重,被迫投降的鮮卑、羌族,時刻都在等待風云變幻,東山再起;苻氏集團內部不團結,叛亂時有發生,統治力量內耗相當嚴重;伐晉之戰,統治階層意見嚴重分歧,難以形成統一意志,合力作戰;而且,在統一北方進程中,國力消耗嚴重,兵疲民困。諸多因素,構成前秦在出兵伐晉時的不利局面。 攘外尚且要先安內,更何況是主動出擊。 假如苻堅能夠聽取大臣們的意見,按兵積谷,以觀東晉之變,再伺機而動的策略;或遵從王猛,“鮮卑、羌人宜漸除之”的遺言,著力抓好內部的團結與穩定,消滅東晉也只會是時間問題。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