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在國內形勢尚未完全具備取勝條件的情況下,苻堅急于“混一六合”,傾國伐晉,這不能不說是前秦失敗的基本前提。 二,驕傲輕敵 在南下伐晉之前,苻堅統一北方的過程太過順利,滅亡最為強大的燕國只用了一年時間,其余小國更是望風而降,基本沒打過什么硬仗、惡仗。這就使苻堅心生傲慢輕敵之心,認為在伐晉之戰中,只要憑借“累捷之威”和“有眾百萬,資仗如山”的軍事優勢,足以“何忠不克”,甚至“有征無戰”,沒有看到秦軍在“累捷之威”的背后存在著因長期作戰而“兵疲將倦,有憚敵之意”的致命短板。 由于驕傲輕敵之心的存在,苻堅對于軍隊的調集、戰爭的準備、戰略策略的制定、臨戰的組織指揮等等方面的問題,便十分輕率和粗略。對敵人的戰爭實力、抵抗意志、軍隊數量、作戰素質,更是一無所知。一個軍事統帥,陷入這樣一廂情愿的盲目驕狂情緒之中,自然難以逃脫驕兵必敗的歷史規律。 在《資治通鑒》中,司馬光評論說“堅之所以亡,由驟勝而驕敵也”,并非“由不殺慕容垂、姚萇故也”,切中要害。 三,戰略指揮上的失誤 在伐晉過程中,苻堅兵分三路會攻建康的戰略是極為正確的,但是,從進軍情況來看,各路大軍只有分進而沒有合擊,更沒有進攻上的協同配合。整個淝水之戰,其實只有苻融的中路軍前鋒部隊投入戰斗,而且該部隊先在洛澗之戰中遭遇慘敗,兵力優勢已經減弱,軍心士氣更是飽受打擊。這樣的軍隊和東晉的精銳部隊北府軍對陣,優勢并不明顯。 苻堅甩掉中軍主力,親自前往前線,既把自己置身于危地、險地,又脫離了指揮中樞,失去了對全局的掌控,同樣是戰略上的一大失著,難不成還想著親自上陣砍顆人頭下來? 假如當初苻堅能夠坐鎮京師,或者進至項城時緊守大本營,指揮調度各路大軍,協調進攻。那么,即使有洛澗、淝水的戰敗,秦軍依然可以憑借后續部隊的到來對東晉展開持續攻擊,至少不會引起全局的總崩潰。 苻堅的伐晉之戰,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對戰爭的整體規劃,戰略戰術的部署,均沒有進行詳盡周密的安排。 四,前秦軍臨戰后撤 苻堅固然有太多的失誤,但是強大的實力依然使秦軍極有可能贏得戰爭,如果沒有那一退的話。 這是極為重要的偶發原因,但卻是引起秦軍潰敗的直接因素。苻堅把戰勝敵人的希望寄托在一廂情愿的“半渡而擊”上,殊不知臨敵亂陣犯了兵家大忌,給了朱序擾亂軍心的機會,給了謝玄趁亂進攻的寶貴時機。 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即使事先早有預謀,如此結局也是晉軍始料未及的。 秦軍的主動后撤,不能不是導致秦軍慘敗的決定性偶發因素。 就戰斗本身而言,淝水之戰在數小時之內即已結束,甚至沒有經歷激烈地戰斗過程,但是此戰卻是中國歷史上毫無疑問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役。中國北方重新陷入長期分裂混戰局面,但也使中國未完全陷于異族統治之下。否則,苻堅將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異族領袖。 此戰之后,直到劉裕北伐,南北雙方再無大規模的正式戰爭發生。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