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安知名不名-《三國縱橫之涼州辭》
第(1/3)頁
蔡琰帳中徹夜通明,裴姝帳中的燭火也亮了一夜。
天明進食之后,一切如常。東巡的人馬繼續(xù)前往弘農(nóng),途經(jīng)湖縣歇息一晚后,在第二天抵達了弘農(nóng)城。
嘈雜的人馬剛剛宿營,就有弘農(nóng)令匆匆趕來,向驃騎將軍稟報,那一團代表祥瑞的紫氣,又在弘農(nóng)境內(nèi)的秦函谷關(guān)遺址上空出現(xiàn)了。
得知這個消息后,營中吏士頗為振奮,雖說驃騎將軍此行沒有點明弘農(nóng)祥瑞之事,但今日初抵弘農(nóng)城,就碰上了祥瑞紫氣再現(xiàn)的奇跡,這冥冥之中豈不就是上天注定的事情。
于是,一干文武臣屬無不激動地簇擁著驃騎將軍閻行的車駕出營登高,涌上了離傳說中的祥瑞最近的一座山頭。
此時那一團象征著祥瑞的碩大紫氣飄在空中,還沒有退去,夾雜在金黃粉紅的多彩霞光之中,尤為引人注目。
親眼目睹此等壯麗奇觀,饒是司馬朗、楊阜等人也驚嘆不已,更有激動莫名的周良越身眾人之前,來到了閻行的身邊,拜伏在地,高聲說道:
“漢室傾微,海內(nèi)板蕩,萬民倒懸,希冀救世之主。明公總攬萬機,鞭撻宇內(nèi),破李傕,逐韓遂,近來又新破袁紹,攻取并州,可謂無敵于天下。正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如今又天降祥瑞,此乃順天應(yīng)人、千載一時之事,明公乃超世之杰,又豈可久處人下,宜早即大位,振奮士心,告慰上蒼啊!”
周良的話如同在湖面上投入大石一樣,立馬就掀起了軒然大波。
有了天降祥瑞在前,又有了周良勸進在后,一旁其他文武聯(lián)想起“天子氣”、“西方有新天子出”的傳言,再加上閻行東巡弘農(nóng)一事,仿佛間也明白了過來,典韋、閻規(guī)、仆骨祿、烏樓棘等胡漢將校,以及孟達、孫資、閻溫、張就等僚屬佐吏,也紛紛拜伏在地,附和勸進。
有了這些人在前,其他吏士也跟隨著拜伏,就連傅干、游楚、法正、楊阜等人雖不愿從眾,但眼見著眾人如草莽一樣迎風俯倒,也不得不下拜行禮,不發(fā)一言。
閻行立在一眾拜倒的人群之前,眼見著一人冒險勸進、千百人陸續(xù)跟從的亂糟糟景象,感慨萬千,默然良久。
漢室衰微多時,盡管都城一遷再遷,但絲毫不見中興的跡象,縱然還有一些忠臣義士死死揣著復興漢室的最后一點信念,但大多數(shù)脫離了漢室天子的人,已經(jīng)萌生出了新的念想來。
河北的袁紹雖然得不到袁術(shù)的玉璽,可這并不妨礙他私下命令能工巧匠雕刻出一枚新的天子玉璽來;許都的曹操雖說打著輔佐天子、中興漢室的大旗,可朝野上下也有“今之曹操,即昔之董卓”等有關(guān)曹操不臣之心的流言蜚語。
同樣的,閻行自己麾下也有諸多文武,翹首以待著自家的主公能夠早即大位,遍封功臣。
這就如同光武皇帝劉秀剛剛平定河北,就有一大班文臣武將聞風而動,蜂擁勸進的情景。
耿純苦心規(guī)勸劉秀“天下士大夫捐親戚,棄土壤,從大王于矢石之間者,其計固望其攀龍鱗,附鳳翼,以成其所志耳。時不可留,眾不可逆。而大王留時逆眾,不正號位,純恐士大夫望絕計窮,則有去歸之思,大眾一散,難可復合。”云云。
似乎只要閻行順應(yīng)眾望,就能夠君臣同心戮力,也能夠一掃名位不如袁、曹兩家的劣勢,大軍所向披靡,飲馬漳水、兵圍許昌一樣。
所幸閻行還沒有被這些綺思給擾亂了神志,他搖了搖頭,苦笑說道:
“諸君何出此言,欲置孤于火上烹乎?”
“將軍!!此非臣一人之私請,誠諸文武盡然也——”
正在興頭上的周良見到閻行拒絕,沒有氣餒,想要繼續(xù)勸進,但閻行已經(jīng)勃然變色,厲聲喝道:
“此事不可再述,有言者斬,退下!”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