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零章 關中的復蘇(四)-《蜀漢的復興》
第(2/3)頁
所謂關中平原,其實是一塊被秦嶺、隴山、黃土高原所包裹的狹長河谷盆地。在這塊盆地里,平原、臺原、谷地諸多地形錯綜復雜。
關中的水源,主要分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渭河。渭河從隴山洶涌而來,進入關中平原后水面變寬,流速變緩。橫穿整個關中平原。是關中最大的水源。關中平原其實就是渭河中下游的河谷盆地。
第二部分,是來自秦嶺之上,由南向北流淌的諸多河流。比如武功水、駱谷水、芒水、澇水等。
第三部分,則來自黃土高原,由北向南流淌的河流。最大的一條當然是涇河。此外還有汧水、漆水、洛河等。
需要說明的是,后面兩個部分的諸多河流,其最終基本上都是匯入渭河。可以說,整個關中水系,也基本可以簡稱為渭河水系。
說了這么多,其實畫張圖就更直觀:先在白紙中央劃一條橫向直線(渭河),然后在這條直線的上下兩邊各劃幾條豎向直線(南北諸多河流)。這就是最簡單的關中天然水系。
在這天然的水系中,毫無疑問,渭河沿岸的土地是基本不會因為干旱而苦惱的。可問題在于,一方面渭河沿河的土地和整個關中平原比起來占比極低,另一方面是:其他地方的旱災會引發蝗災。蝗災一起,渭河沿岸的土地上,莊稼長得再好也是白搭。
而且關中的水源中,來自于秦嶺的河流還好——這個時代的秦嶺植被保存非常完好。來自秦嶺的河流水流量充沛,含沙量也比較低。但是來自黃土高原的河流就不太好了:含沙量偏大不說,水量大的時候容易形成洪澇,水量小的時候又容易斷流。
最后,到底是處于中國的西北地區。這塊地方的降雨量其實一直都不是很充足。所以,關中地區的灌溉系統,如果不加以人工改造,純粹運用天然水系進行灌溉,剩下的就是靠天吃飯的話。所謂的關中千里沃野,是產不出多少糧食的。
但是,關中這個地方,是秦帝國和西漢帝國的肇業根基。兩朝的統治者對這里的農業生產都極為重視。兩朝都花了極大的力氣對這里的天然水系進行改造。
如何改造呢?修渠。
秦代傾舉國之力,修筑了大名鼎鼎的鄭國渠。所謂鄭國渠,其主要作用就是把洛水和涇河鏈接了起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