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之后則是裁撤尚書臺,建三省六部制。 皇帝之下,設總理一人,副總理若干。總理由皇帝任命,統攝三省。 總理之下,設中書令、門下令各一人,掌管中書省、門下省。兩省辦公地點在宮內,直接對皇帝負責。負責政令的起草、審核、監督、考核與修改。 尚書省具體負責政令的執行,為主體行政部門。下設吏(人事)戶(財政)禮(教育祭祀)兵(國防后勤)刑(司法、執行)工(建設)六部。副總理與六部尚書人選,均由總理任命。 三省六部之外,另設宗正府(皇族管理)、少府(皇帝私人金庫),以上兩個衙門,在級別上低于總理但高于尚書,而且其人事任命權在皇帝。 另有鴻臚寺和理藩院:前者主管外交,負責與大漢敵體的國家進行平等交往。后者主要負責大漢境內的諸多異族和附近屬國的各類交涉事務。其主官人選,也由總理任命。 民政部門之外,為了防止文武分途后,尤其是天下一統后軍人地位低下。依舊保持了大司馬府,專掌軍事。(劉諶的意思是,關彝之后,就改大司馬府為大都督府,大司馬也將成為一個永遠的榮譽職位。) 大司馬府(大都督府)與兵部的職權劃分,既要防止后世武人地位衰落,也要防止武人權力過大而犯上作亂。嚴格來說就是軍令、軍政分離。 大司馬府管征兵、訓練、軍官晉升和任職調動、作戰、戰略戰術計劃制定、軍校設置與管理等。兵部就是專門為大司馬府以上的所有計劃做后勤保障的:糧食供應、俸祿發放、國防建設專款撥付、裝備供應與改良、退役士兵的安置、陣亡將士的撫恤等。簡而言之,若是和后世相比,大司馬府的職權大約類似于后世中央軍委下的總參和總政,兵部的職權大約類似于總后與總裝。 軍政、民政之外,還有兩個獨立的機構:最高法院(審判)、廉政公署(監察)。這兩個機構的主官,由皇帝任命。而且一旦任命,除非瀆職,否則任期終身。 最后,拆分司聞曹。一部分仍為司聞曹,負責對外情報刺探、暗殺、扶持境外友好勢力或者發動國外百姓暴動等。一部分命名為錦衣衛,主要負責國內民情監控、引導。不過作為穿越者,關彝給了對外的司聞曹便宜行事的權力,卻對錦衣衛的職權范圍做了明確限制:只有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但是沒有手——有探聽權、報告權,但是沒有執行權。當然也沒有后世錦衣衛那樣有自己的監獄、司法審判權力等。 中央之下,州級行政部門弱化,審判、監察、內情掌控部門強化。郡級有完整的應對中央諸多衙門的各級部門,也設立各郡法院和廉政公署。而縣級則是行政部門全部對應上級一一設置,但審判、監察部門則沒有:在這個時代,把法院建在縣級真的是浪費而且沒有必要。縣長一人繼續身兼行政、司法才是符合這個時代的安排。而在目前縣作為最低一級國家行政單位的前提下,你在縣里設廉署也是真的沒什么用:監督監督,上級對下級都未必有效,平級監督那就…… 隨著這道命令下來的,當然還有各級政府主官的任命。 總理、大司馬:關彝。 副總理:簡單、樊建、裴秀。 吏部尚書:郤正,侍郎:張華。 戶部尚書:糜照,侍郎:和嶠。 禮部尚書:諸葛京,侍郎:任愷。 兵部尚書:田續,侍郎:皇甫闿。 第(2/3)頁